文档介绍:该【生活化学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由【花双韵芝】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生活化学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生活化学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初中化学教材第八章《生活中的化学》的第一节“生活中的化学”。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糖、盐、酸、碱等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食物的消化、燃料的燃烧等;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 通过学习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生活中常见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用途,生活中常见化学反应的原理。
难点:化学物质在生活中的作用原理,如何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化学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2. 知识讲解:
(1)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糖、盐、酸、碱等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2)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如食物的消化、燃料的燃烧等。
3. 例题讲解:
以食品添加剂为例,讲解其化学成分、作用及过量使用的危害。
4. 随堂练习: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及其作用。
5. 课堂小结:
6. 板书设计:
(1)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及其基本性质和用途。
(2)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及其原理。
7. 作业设计: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并说明其作用。
(2)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并解释其原理。
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了化学反应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物中的化学成分,水的净化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生活中的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 水的净化, 燃烧与灭火, 生活中的酸碱盐,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难点: 燃烧与灭火, 生活中的酸碱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物模型(食物模型,水处理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食品、用品,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背后的化学原理。
2. 食物中的化学成分:介绍食物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食物中的化学反应。
3. 水的净化:讲解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等,并通过实验演示水的净化过程。
4. 燃烧与灭火:讲解燃烧的条件,如可燃物、氧气、点火温度等,以及灭火的方法,如隔绝氧气、降低温度等,并进行实验演示。
5. 生活中的酸碱盐:介绍生活中常见的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如食盐、醋、苏打等,并进行实验观察。
6. 常见的有机化合物: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如糖、脂肪、蛋白质等,并进行实验分析。
7.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食物中的化学成分、水的净化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等。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列举三种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并简述其作用。
(2)描述水的净化过程,并说明各步骤的作用。
(3)解释燃烧的条件,并给出一个灭火的实例。
(4)列举三种生活中的酸碱盐,并说明其用途。
(5)介绍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并解释其特点。
2. 作业答案:
(1)三种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及作用:蛋白质(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代谢),脂肪(提供能量,保护内脏),碳水化合物(主要能量来源)。
(2)水的净化过程:沉淀(去除大颗粒悬浮物),过滤(去除小颗粒悬浮物),吸附(去除异味和色素),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
(3)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氧气、点火温度。灭火实例:用灭火器灭火。
(4)三种生活中的酸碱盐及用途:食盐(调味,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醋(调味,防腐,促进消化),苏打(烘焙,清洁)。
(5)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及特点:糖(主要能量来源,构成细胞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食物中的化学成分,水的净化方法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和详细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
实践情景引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帮助学生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引入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播放多媒体资料、讲述生活实例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引发他们对化学问题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带来一些日常食品,如糖、盐、醋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味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食品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知识讲解
1. 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化学概念。
2. 讲解过程中要逻辑清晰,逐步展开,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化学知识体系。
3. 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化学原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三、例题讲解
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能够充分涵盖所学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个例子,掌握相应的化学原理。
2. 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随堂练习
1.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能够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
2.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确保他们能够独立完成。
3.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解答。
4. 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五、课堂小结
2.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
3. 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作业设计
1.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能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 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能够挑战学生,又不会让他们感到过于困难。
3. 作业量要适中,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完成。
4. 对作业进行及时批改,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生活中的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这两个部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化学知识,也是中考的热点内容。
一、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有三个: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满足时,燃烧才能发生。
1. 可燃物: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煤炭等。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如木材燃烧时会发出火焰和烟雾,煤炭燃烧时火焰较小,主要是热量的释放。
2. 与氧气接触: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氧气的参与。氧气越充足,燃烧越旺盛。在空气中,氧气占大约21%,所以通常情况下,空气已经足够支持燃烧。
3. 达到着火点:着火点是指可燃物开始燃烧的温度。不同的可燃物具有不同的着火点,如木材的着火点约为300℃,煤炭的着火点较高,通常在800℃左右。
二、灭火的方法
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使燃烧无法继续进行。常见的灭火方法有:
1. 隔绝氧气:将燃烧物体与空气隔绝,使燃烧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熄灭火焰。例如,使用灭火器喷射灭火剂,覆盖燃烧物体等。
3. 撤离可燃物:将可燃物移走,使燃烧无法继续进行。例如,使用灭火器喷射灭火剂,扑灭燃烧物体周围的可燃物等。
三、生活中的酸碱盐
生活中的酸碱盐主要包括食盐、醋、苏打等。它们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 食盐:食盐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酸碱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它主要用于调味,保持食物的味道。食盐还具有防腐、消毒的作用。
2. 醋:醋是一种酸性物质,主要成分是醋酸。它主要用于调味,增加食物的酸味。醋还具有防腐、清洁、消毒的作用。
3. 苏打:苏打是一种碱性物质,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主要用于烘焙,作为发酵粉的成分。苏打还具有清洁、去污、消毒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以及生活中的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提高他们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
2. 语调要适度,保持平稳,不要过于高昂或低沉。
3. 注重语速的掌控,不要讲得过快,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规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
2. 注意调整教学节奏,不要占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 在讲解和练习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时间分配。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 鼓励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生活实例进行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展示实物、播放多媒体资料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发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教案反思
2. 反思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注重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在讲解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时,使用生动、直观的语言描述,如“火焰像一条狡猾的蛇,时而旺盛时而削弱”,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生活中的酸碱盐时,语调可以适当轻松,增加一些幽默元素,如“醋是我们厨房的‘魔法师’,不仅能增加美味,还有许多神奇的作用”。
二、时间分配
1.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约用时20分钟,确保学生充分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 生活中的酸碱盐:约用时15分钟,让学生了解食盐、醋、苏打等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3. 随堂练习与解答:约用时10分钟,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约用时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题目。
三、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