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文案 】是由【rongfunia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文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文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最新文案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这里的“婴儿”指谁?婴儿怎么能“走”?
说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途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学住字形。理解“围剿”。#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说明: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过封锁线时。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
(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明:通过比较,再一次从归纳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突围时,。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比较“丢”和“颠落”。
(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说明:词语训练的一个特点是不脱离语言环境。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领悟其中的含义,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说明:通过朗读和观看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长征精神,体会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最新文案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2、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重点难点:
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来源:学科网Z_K]
1、知道长征吗?(简介长征)[来源:学科网]
2、今天,我们学习《“走”完长征的婴儿》,质疑。
二、学习课文
1、初步读课文,你有不理解的词语要提出吗?
词语:疑惑(心里不明白,困惑)报捷(报告胜利的消息)
奄奄一息(只剩下微弱的气息)风雪交加(风和雪一齐袭来)
2、了解课文第一小节中“我”、“她”、“贺捷生”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理解第一小节最后一句话。
作者采访贺龙的女儿贺捷生,是贺捷生奶奶向“我”叙述了“走”完长征的婴儿这件事。
4、再读课文2-6小节。想一想
我是怎样的情况下,“走”完长征的路?遇到了那些事?
(1)1935年11月19日,刚刚诞生18天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长征。
(2)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小命。
(3)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裹在怀里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了,她才回到了父母身边。
(4)过草地是,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们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单她生命
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5、想一想,贺捷生奶奶“走”长征遇到了那些困难,再读课文(用叙事的方式讲述贺捷生奶奶“走”长征之路。)
6、课文最后小节讲什么?
三、你读了课文以后有什么感想?
(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
四、将一讲,你知道的红军长征中的故事。
小组之间交流、推荐代表说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最新文案3
教学目标:
1、阅读中能自主识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积累词语“从容”、“戛然而止”、“温润”、“絮语”、“拾级而下”。
2、了解“死海”的特点,并能简要复述。。
3、了解课文叙述重点,体会作者愉快的感受。
重点难点:
1、了解“死海”的特点,并能简要复述。。
2、了解课文叙述重点,体会作者愉快的感受。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教师:你相信吗?有一位作者曾经躺在波浪上看书,也就是直接在起伏澎湃的波涛上,从容地看一本杂志。(引用第1节。)
2、板书课题:《_20、我躺在波浪上读书》。(学生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感觉非常新奇、新鲜。)
二、学习课文第2——6节,了解死海的特点。
1、教师:让我们快速走进课文,去看一看课文第2——6节。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学生读课文第2——6节,并交流。)
2、教师相机指导学习。
特点一:地势低。理解为什么称死海为“世界的肚脐”?(因为从安曼到死海,要下降1300多米!安曼是一座平均海拔近千米的山城,而死海则低于海平面394米,是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所以号称“世界的肚脐”。)根据这一段文字让学生画示意图加深理解。
特点二:含盐量高。理解为什么称死海为“沉没的海”以及死海得名的原因。(①水面上没有帆影,没有海鸥,也没有一只其他的水鸟。练习用“没有,,,,没有,,,,也没有,,,,”.......
的句式来说一句话。②水中含盐量特别高,达33%,竟高于一般海水的九倍!任何生物都不能在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③划出描写死海景色的句子,指导朗读,读出美感。〈A、我发现脚下的海水在轻轻地涌动,泛出一种奇特的光晕,五颜六色,像彩虹似的变幻。B、我蹲下去,在水底捞了一把,捞上来的细沙中,混着些白色透明的小颗粒。〉)
三、学习课文第7——12节,体会“确是一件难得的快事”。
1、教师:小组学习,思考:①作者在文末说:“能在死海里游泳,确是一件难得的快事!”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一件“快事”?②作者喝到了“苦涩的咸水”,眼睛也被“涩得生疼”,为什么还说“确是一件难得的快事”呢?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读课文第7——12节,并交流。)
2、教师相机指导学习。
问题一: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我只须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就像躺在床上那样舒服自在。细浪在我的耳畔絮语。微风拂面而过,明晃晃的阳光从蓝得透明的晴空洒下来,,,,我几乎想在这温润的、摇晃的
“床”上睡一觉了!同时,理解“温润”、“絮语”两个词语。并且,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作者当时那种惬意、舒适的感觉。
问题二:因为能躺在波浪上看书恐怕只有在死海这里才能发生,这是作者以前所没有体会到的美好事情,所以即使后来不小心遭了点罪也心甘情愿。
四、课后小结。
本文作者记叙了自己游览死海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穿插介绍了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的别称——“世界的肚脐”;死海名字的由来,使读者对死海的情况、具体的景象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小学四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最新文案4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
3、能复述“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拍照的有关内容。
4、收集并交流一则世界趣闻。
教学重点:
1、读课文,懂得死海创造的奇迹——能躺在波浪上读书的原因,体会作者在死海里游泳的快乐。
2、继续学习确定课文重点的方法,会选用恰当的方法给本文确定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