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专题资料试卷强力推荐答案.doc

格式:doc   大小:350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专题资料试卷强力推荐答案.doc

上传人:zhilebei 2025/6/3 文件大小:3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专题资料试卷强力推荐答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专题资料试卷强力推荐答案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专题资料试卷强力推荐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完整版)数学新初一分班专题资料试卷强力推荐答案
一、选择题
1.李华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4,5),刘玲的座位在李华的东偏南45°方向上,她的座位可能是( )。
A.() B.(5,4) C.(5,6)
答案:B
解析:B
【分析】
数对中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本题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得出李华列数依次递增1,行数依次递减1,即可得出答案。
【详解】
李华的座位用数对表示是(4,5),刘玲的座位在李华的东偏南45°方向上,她的座位可能是(5,4)。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对与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是弄清楚刘玲与李华座位之间列、行的关系。
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分别是45°、45°、90°,这个三角形( )。
A.没有对称轴 B.有一条对称轴 C.有两条对称轴 D.有三条对称轴
答案:B
解析:B
【分析】
根据“三个内角度数分别是45°、45°、90°,”可得,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意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详解】
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分别是45°、45°、90°,这个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
故选B。
【点睛】
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意义,能够正确找到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3.奇思有60本课外书,比妙想少25%,妙想有多少本课外书?设妙想有x本课外书,下面列出的方程正确的是( ).
A.25%x=60 B.(1-25%)x=60 C.x÷25%=60 D.(1+25%)x=60
答案:B
解析:B
【详解】

4.一个正方形的每个面都写着一个汉字,下图是它的平面展开图,那么在这个正方体中和“自”相对的字是( )。
A.静 B.成 C.功
答案:C
解析:C
【详解】

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可以看做一个比例。
B.比例就是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
C.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无法转换成两个量相比的关系。
D.根据,至少可以写出4个不同的比例。
答案:C
解析:C
【分析】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两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比例的两内项积=两外项积,据此分析。
【详解】
A. 可以看做一个比例,说法正确。
B. 比例就是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说法正确。
C. 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无法转换成两个量相比的关系,说法错误。
D. 根据,可以写出24∶8=9∶3、24∶9=8∶3、3∶8=9∶24、3∶9=8∶24、8∶24=3∶9等,至少可以写出4个不同的比例,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点睛】
关键是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6.如图是甲乙两名同学对同一个圆柱的不同切法。甲切开后表面积增加了( ),乙切开后表面积增加了( )。
A.; B.; C.; D.;
答案:B
解析:B
【分析】
甲切割方法,把圆柱切割成两部分后,表面积增加了2个圆柱的底面积;乙切割方法,把圆柱切割成两部分后,表面积增加了2个以圆柱的高为长,直径为宽的长方形的面积;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
甲切割方法增加的表面积:
乙切割方法增加的表面积: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圆柱的计算,抓住圆柱的切割特点,得出切割后增加部分的面的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游泳馆收取门票,一次30元.现推出三种会员年卡:A卡收费5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25元;B卡收费20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20元;C卡收费400元,办理后每次门票15元.某人一年游泳次数45~55次,他选择下列( )方案最合算.
A.不办理会员年卡 B.办理A卡 C.办理B卡 D.办理C卡
答案:D
解析:D
【详解】

8.一种电视机提价后,又降价,现价(  )原价.
A.高于 B.等于 C.低于
答案:C
解析:C
【详解】

9.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都增加10%,那么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增加( ).
A.20% B.21% C.22%
答案:B
解析:B
【详解】

10.红红按照一定的规律用小棒摆出了下面的4幅图
如果按照这个规律维续摆,第五幅图要用( )根小棒。
A.23 B.31 C.35 D.45
答案:B
解析:B
【分析】
通过树状图观察排列规律可得:第n幅图需要:根小棒,根据规律做题即可。
【详解】
第一幅图:(根)
第二幅图:(根)
第三幅图:(根)
第四幅图:(根)
第五幅图:(根)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数与形结合的规律,关键从所给的图形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做题。
11.=(______)时(______)分 5千克80克=(______)千克
解析:12
【详解】
【分析】本题考查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相邻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相邻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详解】=12分,=3时12分;80克=,所以5千克80克=。
12.==( )÷20=( )∶15=( )%。
解析:2;8;6;40
【分析】
,,=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2÷5=(2×4)÷(5×4)=8÷20;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以及比的性质可知,=2∶5=(2×3)∶(5×3)=6∶15;把小数化成百分数,=40%,据此填空。
【详解】
由分析可知:==8÷20=6∶15=40%。
【点睛】
此题考查了分数、小数、除法、比和百分数的互化,找准对应关系,认真计算即可。
二、填空题
13.A=2×3×5,B=2×5×7,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_)。
答案:A
解析:210
【分析】
根据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乘积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公有质因数和独有质因数的连乘积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直接解题即可。
【详解】
2×5=10,所以,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10;
2×3×5×7=210,所以,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210。
【点睛】
本题考查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明确这二者的概念及求法是解题的关键。
14.,她至少要准备一张边长是(________)cm的正方形纸。
解析:4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圆的直径,已知圆的面积,先求出圆的半径,进而求出直径,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据此解答。
【详解】
÷=4(平方厘米),2×2=4(平方厘米),圆的半径是2厘米
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2×2=4(厘米)
【点睛】
此题考查了有关圆的面积的问题,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明确圆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
1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2,其中最小的一个角的度数是(________)度。
答案:36
【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进一步直接利用按比例分配求得份数最小的角,然后求出最大的角,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即可判断。
【详解】
1+2+2=5
180°×=36°
所以最小的一个角的度数
解析:36
【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进一步直接利用按比例分配求得份数最小的角,然后求出最大的角,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即可判断。
【详解】
1+2+2=5
180°×=36°
所以最小的一个角的度数是36°。
【点睛】
解答此题应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的和是180°,求出最大的角的度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判定类型。
16.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10厘米,那么A与B的实际距离大约是(________)千米。
答案:600
【分析】
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进行换算即可。
【详解】
10×6000000=60000000(厘米)=600(千米)
【点睛】
关键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
解析:600
【分析】
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进行换算即可。
【详解】
10×6000000=60000000(厘米)=600(千米)
【点睛】
关键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方法。
17.一个圆柱的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的比是4∶3,这个圆柱的高与这个圆锥的高的比是3∶2,如果这个圆柱与这个圆锥的体积之和是140cm3,那么这个圆柱的体积是(________)cm3。
答案:120
【分析】
根据题意,设圆锥的底面积为3S,则圆柱的底面积为4S,圆锥的高为2h,则圆柱的高为3h,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圆锥的体积公式: V= Sh,再根据比的意义,求出圆柱和圆锥
解析:120
【分析】
根据题意,设圆锥的底面积为3S,则圆柱的底面积为4S,圆锥的高为2h,则圆柱的高为3h,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圆锥的体积公式: V= Sh,再根据比的意义,求出圆柱和圆锥体积的比,进而求出圆柱的体积占圆柱与圆锥体积和的几分之几,又知这个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和是140立方厘米,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解答。
【详解】
设圆锥的底面积为3S,则圆柱的底面积为4S,圆锥的高为2h,则圆柱的高为3h。
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4S×3h)∶(×3S×2h)=(12Sh)∶(2Sh)=12∶2=6∶1;
140× =120 (立方厘米)
圆柱的体积是120立方厘米。
【点睛】
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比的意义及应用。
18.五个数(有的可以相等)的平均数是2,按照从大到小排成一列,,则第一个数减第五个数的差最小是______.
答案:5
【解析】
【分析】
首先判断出要使第一个数减第五个数的差最小,只有第一个数取到最小,第五个数最大,它们之间的差就最小;,,又因为平均数是2,则第五个数
解析:5
【解析】
【分析】
首先判断出要使第一个数减第五个数的差最小,只有第一个数取到最小,第五个数最大,它们之间的差就最小;,,又因为平均数是2,则第五个数最大为:(2×5﹣×3)÷2=,所以第一个数减第五个数的差最小是:﹣=,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


又因为平均数是2,
则第五个数最大为:
(2×5﹣×3)÷2
=(10﹣)÷2
=÷2
=;
所以第一个数减第五个数的差最小是:
﹣=.
答:.
故答案为:.
19.某球赛门票 15 元 1 张,降价后观众增加了一半,收入增加了五分之一,则每张门票降价了(_____)元.
答案:3
【解析】
【详解】
设原来的收入为单位1,原来的人数为1,由题可知,降价后的观众是原来的1+=,降价后的收入是原来的1+=,÷=,
解析:3
【解析】
【详解】
设原来的收入为单位1,原来的人数为1,由题可知,降价后的观众是原来的1+=,降价后的收入是原来的1+=,÷=,所以降低了15×(1-)=3(元).
20.明明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按原路下山每小时比上山快2千米,他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千米。
答案:【分析】
根据题意,下山速度为5千米/小时,假设上山路程为S,则下山路程也是S,根据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计算即可。
【详解】
解:设上山路程为S,则下山路程也是S,
上山需要时间:
下山需要时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下山速度为5千米/小时,假设上山路程为S,则下山路程也是S,根据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计算即可。
【详解】
解:设上山路程为S,则下山路程也是S,
上山需要时间:
下山需要时间:
上、下山的平均速度:2S÷(+)
=2S÷
=2S×
=(千米/时)
故答案为:
【点睛】
注意: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上、下山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能用上山速度加上下山速度再除以2。
21.直接写出得数.



答案:;;14;
;;1;
64;
【详解】

解析:;;14;
;;1;
64;
【详解】

22.用递等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4920÷24-17×12  ××4  
-(+)    
答案:1;;
;35;
【分析】
(1)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减法;
(2)根据乘法交换律进行简算;
(3)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4)根据减法的性质简算;
(5)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解析:1;;
;35;
【分析】
(1)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减法;
(2)根据乘法交换律进行简算;
(3)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4)根据减法的性质简算;
(5)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6)先算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
【详解】
(1)4920÷24-17×12
=205-204
=1
(2)××4
=×4×
=1×

(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