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灾区重建规划应以人为本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灾区重建规划应以人为本论文.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3/13 文件大小: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灾区重建规划应以人为本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灾区重建规划应以人为本论文
.. 摘要: 目前,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次灾区建设规划与以往的建设存在一些不同,因此,灾区重建规划需要新思路。首先,重建规划中应该避免的就是重蹈以前城乡规划模式的覆辙,但这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灾民可能不愿意回去、灾区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承载力、灾民返回可能会成为贫民等;其次,灾区重建规划不应只是防灾性规划..,而应是兼具防灾和建设功能的规划;再次,应考虑向异地移民和对灾民实行异地安置。同时,应重视地震预报与地震灾害的预防工作,加强地震防范意识。
关键词: 灾区重建,以人为本,重建规划,防灾性规划
目前,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次灾区建设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在于:以往的城乡规划是在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做大基础上的再规划,而此次规划着眼于发展的重建;以往的规划多是在既有规划到期或者不能满足要求后的再规划,而此次规划是在突发灾难后的重新规划;以往的规划强调在旧有规划的基础上再延伸、再修编,而此次规划可以重起炉灶与重新安排。正因为如此,灾区重建规划需要新思路。

重建规划中最应该避免的就是重蹈以前城乡规划模式的覆辙,而以往规划最典型的缺陷就是见物不见人,缺乏对人的规划。重建规划毕竟是为了容纳人,缺乏对灾民因素考虑的规划可能缺乏可行性。但不知道目前进行的灾区重建规划是否考虑过以下因素:灾民是否愿意回去?回去以后的城镇能否有足够的承载力?在设施重建的基础上能否实现经济重建?上述几个挥之不去的问题,也一定困扰着许多专业人士。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许多灾民可能不愿意回去。地质学家提供的知识是,现在的灾区就在地震带上,而目前这一地震带处于活跃阶段。地震活动是由地质板块从地下发起的,以人们现有的知识还无从预测和把握,因而也难于防范。事实上,历史上这一地质断层带就发生过多次高能量级的地震灾害,只因烈度略低、信息传播不畅和人口稀少而没有引起重视。不仅如此,灾区还存在着滑坡、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多重灾害,也都是现实发展中难以防范的隐患。在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约束下,即使发生其他次生灾害,人员撤离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除此而外,由于地震带来的恐惧、忧虑和触景生情的感伤,也会对灾民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因而,在灾区规划中,如果没有对灾民返乡愿望的调查,做出原地重建的规划应该是成问题的。

接着的问题是,灾区很可能没有足够的承载力。此次地震灾害,大量耕地毁于一旦,灾区的生活基础已经被毁坏,环境承载能力大幅度下降。在这样的区域重新安置人口,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大量的人口将以什么来维持生计?在灾害发生后,原来的耕地、基础设施、工矿业设施、社会网络等都受到极大破坏,很难在短时期内恢复,而且恢复的成本会相当高昂。比如,由于山脉解体,被摧毁的耕地难以在短时期恢复到震前的状态,强行恢复还会导致次生性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做支撑,重建只是为了让灾民在空间上回到起点,那么,灾民会因为缺乏可持续性的生活来源而陷入困境。

再者,灾民返回可能会成为贫民。目前的主灾区集中在山区,在地震灾害前经济发展水平就比较落后,在地震灾害后,许多家庭的住房、土地、财产都同时消失。尽管有政府支持,但是灾民的家庭经济恢复到震前的水平至少也需要花费数年,与全国的经济差距只会越来越大。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