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新石器时代
1、标志: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2、发展:
3、进步:主要表现为在打制的基础上进行钻孔和磨光等工艺。
4、遗址:在距今4000年以前,楚雄境内先民多已进入新石器时代。现代考古发掘证明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楚雄州各县均有发现,并以元谋、永仁、禄丰等县最为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
5、彩陶: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又称“仰韶文化”。
6、彩陶种类及特点:仰韶文化:、半坡型:圆底盆、卷唇盆、尖底瓶、菱形壶,以鱼纹、人面形纹、蛙纹、鸟纹及折线等种类。多用墨彩绘制,流行施内彩,动物图案发达,既有强烈装饰趣味的动物图案。、庙底沟型: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纹样以鸟纹、带状纹、垂弧纹居多,多以直线和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纹。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型: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几何形图案最多(斜线、竖线、平行线、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动物、人物次之。装饰特点:一般用墨彩绘制,满饰、内彩、点和螺旋纹,具有炫动、流畅的艺术风格。图案具有结构紧密、回旋多变、装饰面大的特征,纹样以涡旋纹为主。、半山型:彩陶工艺鼎盛期的产物,是陶器中最精美的一类。短颈、广肩、鼓腹的壶罐类,罐体圆而微扁,近似球形,小口,造型饱满而凝重。以螺旋纹、锯齿纹、菱形纹、垂幛纹、葫芦纹为主,也有贝纹、螺旋纹、垂弧纹等,具有变化的节奏美。装饰特点:图案丰富且繁密,出现大量红色彩绘纹样,红黑交替出现,形成更为鲜艳亮丽的装饰效果。、马厂型:继半山后发展而来。早期以壶、罐为主,逐渐向高耸发展,多短颈,晚期呈小型化、多样化趋势。有直筒杯、提梁罐、双流罐、鸭性壶、豆、勺等。纹饰主要以直线为主,刚健庄重并趋简略。有网格纹、旋纹、菱形纹等,纹饰粗狂、刚劲、豪放,注重大效果。
7、彩陶装饰艺术的装饰原则:1、对比与和谐。点、线、面的对比,运动与静止的对比,繁复与简洁的对比,色彩对比等,在产生丰富变化的同时又能达到充满节奏和韵律的和谐之美。2、均衡与秩序。连续、二方连续是彩陶纹样中普遍应用的装饰形式,这种重复与反复可以获得严格规整的秩序感。3、双冠与多效。分为形体双关(一个整体破为两个相对立而又相互关联着的相反而又相成的图形)和色彩双关(黑白两色都可构成纹样,从黑色花纹看,以白色为底色。反之亦可。)
8、建筑:这一时期普遍开始了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与村落。房屋主要有半地穴式、地面式和干栏式三种。村落内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生活区、生产区、墓葬区、祭祀区等。但直到很晚,仍有少数地区的人们过着洞居生活。
黄河中游地区:居室多为椭圆形和圆形半地穴式房址;黄河下游地区:居室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房址,室内多有石支脚构成的组合灶;长江中游地区:居室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形式;长江下游地区:居住遗迹以干栏式木构建筑为特色;
北方地区:圆角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址。大型定居性聚落。
9、服装: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