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是由【3827483】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十章 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光镜下为线状或粒状,电镜下为“香肠”状,形态和大小可变。
01
数量和分布: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代谢旺盛的细胞多;一般随机分布,可自由移动,需能部位比较集中。
02
第一节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和分布
精子尾巴
横纹肌
线粒体
脯乳类培养细胞的线粒体光镜照片
用活性荧光染料rhodamine 123染色,示线粒体长棒状。
上一细胞用荧光素标记的微管结合抗体染色的免疫荧光照片
与上一照片相比,可知线粒体倾向于沿着微管排列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第二节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01
电镜下由双层膜围成的一个封闭的长囊式结构。
01
由四大部分组成:
线粒体外膜:一层单位膜,其上的孔可让10KD以下的分子通过。
01
对物质透性低,通过专一性运载系统进行物质运输。内膜向内室的伸出部分称为嵴,其形状和数量可变,其作用是增大内膜的表面积和内膜的代谢率。
01
嵴上的圆球状颗粒称为基本颗粒或F1颗粒或F1因子,也称F1-ATP酶,内膜中与F1因子结合的蛋白称为F0因子,其复合体称为F0F1-ATP酶或ATP合成酶。其作用:在氧化磷酸化中起偶联作用,将H+梯度势能转化为ATP。
02
线粒体内膜:
头部
内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