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中华典故的故事宝库 】是由【泰山小桥流水】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华典故的故事宝库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华典故的故事宝库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华典故的故事宝库》一书中第一章“历史典故”的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该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使者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的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智谋和胆识,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斗争。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
2. 学生能够掌握故事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成语,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学生能够复述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汇和成语。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背后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
教具与学具准备:
1. PPT课件,包含故事情节、关键词汇和成语、外交斗争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典故”的理解和了解。
2. 教师通过PPT展示“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二、故事讲解(10分钟)
1. 教师详细讲解“完璧归赵”的故事情节,强调故事中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复述故事情节,确保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三、词汇学习(5分钟)
1. 教师提出故事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成语,引导学生进行学忆。
2. 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和PPT课件,加深对关键词汇和成语的理解。
四、例题讲解(10分钟)
1. 教师设计例题,将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品质进行实际应用。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解答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随堂练习(10分钟)
1. 教师布置随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导和解答,确保学生对故事的深入理解。
六、板书设计(5分钟)
1. 教师根据故事情节和教学目标,设计板书内容,突出重点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板书设计,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5分钟)
1. 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梗概,要求使用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成语。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进行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的典故故事和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关注和详细补充说明。
一、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1. 通过PPT课件的展示,将故事情节进行图像化处理,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2. 教师可以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手势,将故事情节讲述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关键词汇和成语的学习和应用
1. 教师可以列举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例句,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汇和成语的具体用法。
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关键词汇和成语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词汇和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3.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关键词汇和成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故事背后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的理解
1. 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的展示,将故事背后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意义。
2.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例题,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思考故事背后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1. 语言语调:在讲述故事情节时,教师应使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通过变化语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情境中。
2. 时间分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如故事讲解、词汇学习、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等。
3.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如在讲述故事情节时询问学生对某些情节的理解,或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背后的外交斗争和人物品质。
4. 情景导入: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播放音乐或讲述一个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短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
2. 教学目标的制定: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每个目标都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实现。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课堂互动: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 教学评价: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6. 拓展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更多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