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8
文档名称:

6-消化和吸收.ppt

格式:ppt   页数:6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6-消化和吸收.ppt

上传人:cdsqbyl 2015/5/2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6-消化和吸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
第三节胃内消化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
第六节吸收
第一节概述
消化(digestion)
大分子不溶
性物质
机械性消化
化学性消化
小分子可溶
性物质
(消化道运动)
(消化酶分解)
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可溶性物质和水、无机物、维生素,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㈠ 一般生理特性



㈡电生理特性
1. RP:-50~ -60mv
形成机理① K+外向扩散
② Na+-K+泵的生电作用
特点:电位低,电位不稳定,波动较大。
RP上移(去极化):牵拉、迷走兴奋、Ach、某些胃肠激素
RP下移(超极化) :E、NE、交感兴奋。
slow wave(基本电节律)
在RP基础出现周期性去极化和复极化,表现
为缓慢的低幅的起伏波动。(5~15mv)
频率:胃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回肠末8~9次/分
起源:起源于环行肌和纵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
特点:⑴慢波的产生依赖于Cajal间质细胞,不依赖于
神经存在,但受神经、体液与机械牵张的影响.
⑵慢波不引起平滑肌收缩,但可以自动去极化
产生动作电位。
机制: ①Na+-K+泵活动的周期性改变。
②膜对Na+、K+电导的变化有关。
作用:控制胃肠平滑肌的运动节律。
3. 动作电位
产生:慢波去极化如达到阈电位水平(-40mv),便在其
基础上,发生1~10次/s动作电位。
幅度:60mv
特点:峰电位上升慢,持续时间长(时程:10~20ms)
机制:去极相:慢钙通道开放→ Ca2+内流
复极相:K+外流
慢波-AP-平滑肌收缩三者关系:
平滑肌收缩发生在AP之后,AP产生在慢波基础上
a. 肌肉收缩频率=发生AP的慢波数
b. AP频率决定肌肉收缩张力
c. 慢波控制肌肉收缩波的的传播速度和方向。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细胞内电位
肌肉收缩曲线
消化腺,例:肝、胰腺、唾液腺等;
分泌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小肠液等
二.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消化液分泌量:6~8L/d
组成:有机物、无机物和水
三.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㈠内在神经(肠神经系统):消化管壁的壁内神经丛
粘膜下神经丛
肌间神经丛
功能:调节胃肠运动和分泌,以及胃肠血流。
T5~L2
㈡外来神经
1. 交感神经
T5~L2→换元→节后纤维释NE→抑制壁内神经丛释放Ach→运动↓腺体分泌↓,括约肌收缩
2. 副交感神经
迷走N、盆N →壁内神经丛换元→节后纤维释ACh →运动↑腺体分泌↑,括约肌舒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