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组织分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体会
余健,钟影雪,陈利芳,黄贤珍
【摘要】目的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组织方案,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抢救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同步实施,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32例在心内科住院中确诊心脏骤停的患者,组织分工抢救的经验进行回顾总结。结果Ⅰ期复苏成功18例,%,Ⅱ期复苏成功13例,%,Ⅲ期复苏成功10例,%。结论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减少人为浪费时间,能按生存链概念即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记录及时,减少医疗纠纷。【关键词】组织分工;抢救;心脏骤停;护理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射血功能终止,导致全身血液供应中断,脉搏消失,呼吸停止,意识丧失,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急症,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必须争分夺秒进行心肺脑复苏(CPCR)。严密的组织与分工可减少人为的浪费时间,使心肺复苏在最快的时间得到有序的贯彻实施[1],大脑对缺氧的时间只能耐受4~6min,及时积极的抢救,可使半数以上的心脏骤停获得心肺复苏[2]。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回顾总结2002年6月~2005年10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16~90岁,均确诊心脏骤停。其中冠心病19例,风心病5例,心肌病4例,心肌炎1例,PCI术后1例,甲亢心1例。
复苏方法根据《200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原则进行。
组织分工方法配合医生分成5组:第一组负责人工呼吸,包括气囊面罩给O2、气管插管、吸痰、接呼吸机。第二组负责人工循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上心电监护,备好除颤仪、除颤。第三组建立静脉通道和静脉给药。第四组负责降温,上冰帽,联系家属或与在场家属沟通。第五组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和记录事件经过,各组工作同步进行,互相配合。
心肺复苏成功标准[3] 心搏(窦性、结性、室性加速)恢复≥2h属Ⅰ期复苏成功;心搏恢复后建立有效循环(在有或无药物维持下)动脉收缩压大于80mmHg≥24h属Ⅱ期复苏成功;心肺复苏后,无严重脑功能障碍(植物状态、脑死亡)、意识清楚(有指令性行为,包括嗜睡)属Ⅲ期复苏(脑复苏)成功。
2 结果
Ⅰ期复苏成功18例,%,Ⅱ期复苏成功13例,%,Ⅲ期复苏成功10例,%。
(责任编辑:admin) 3 护理体会
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心脏骤停由于事发突然,情况紧急,在抢救过程中往往显得比较混乱,特别遇到年轻医生、护士更容易措手不及,制订组织分工方案作指引,规定:护士长在场时由护士长指挥护士分工,护士长不在场时由主管护士指挥分工,各班刻不容缓地执行,通过严密的组织分工,各负其责,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即使年轻护士按照抢救指引,也能够冷静应对,减少人为的浪费时间。
快速实施各项措施更好地按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的生存链概念即4R序列进行心肺脑复苏。4R指的是快速接近、快速CPR、快速除颤和快速高级生命支持,只有四者紧密结合,才能增加复苏成功的机会[4],组织分工使心肺脑复苏的各项措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以同步实施。
及时降温保护脑细胞在进行组织分工前,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