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164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liaoyumen 2025/6/15 文件大小:1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liaoyume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0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化学科(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班级、考号等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S-32 Cl- K-39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中的 (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警示标记为腐蚀性液体的标志,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则使用该标志,A正确;
B.警示标记为剧毒标志,而浓硫酸无毒,不能使用该标志,B错误;
C.警示标记为能燃烧的物质的标志,而浓硫酸不能燃烧,则不能使用该标志,C错误;
D.警示标记为禁止使用的标志,而浓硫酸有重要的应用,则不能使用该标志, D错误;
故选A。
2. 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
①过滤②蒸发③溶解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过滤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防止溶液溅出;
②蒸发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防止溶液因局部过热发生飞溅;
③溶解时,玻璃棒起搅拌作用,可加速固体的溶解;
④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时,玻璃棒起引流作用,防止溶液溅出;
则玻璃棒作用相同的是①和④,故选D。
3. 下列关于“摩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一个物理量 B. 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
C. 摩尔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 D. 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A.摩尔不是物理量,它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故A错误;
B.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故B错误;
C.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不是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故C错误;
D.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故D正确;
故选D。
4. 将40 g NaOH溶于水中,配制成1 L溶液,则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mol/L B. mol/L C. 1 mol/L D. 4 mol/L
【答案】C
【解析】
【详解】n(NaOH)==1mol,则c===1mol/L,故选C。
5.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KOH溶液时,造成最终浓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A. 容量瓶事先未烘干 B. 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
C. 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 D. 定容后,摇匀时有少量液体流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c=进行分析。
【详解】A. 容量瓶事先未烘干,对实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A项错误;
B. 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溶液体积读数偏小,浓度偏高,B项错误;
C. 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溶液体积读数偏大,浓度偏低,C项正确;
D. 定容后,摇匀时有少量液体流出,溶剂和溶质的量已固定,浓度不变,D项错误;
答案选C。
6. 科学家已经发现一种新型氢分子,其化学式为H3,在相同的条件下,等质量的H3和H2相同的是( )
A. 原子数 B. 分子数 C. 体积 D. 物质的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这两种物质都为1g,则n(H3)=mol,n(H2)=mol;
A、mol H3有1mol H原子,mol H2有1mol H,故二者的原子相同,A正确;
B、mol H3和mol H2的分子数不同,B错误;
C、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气体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所以mol H3和mol H2的体积不同,C错误;
D、mol H3和mol H2的物质的量不同,D错误;
故选A。
7. 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Na2O B. O2 C. NaClO D. FeSO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氧化物是指包括氧元素在内的两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A符合题意,而B属于单质,C、D是含有3种元素的化合物,故B、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A。
8. 下列各组物质中,第一种是酸,第二种是混合物,第三种是碱的是( )
A. 空气、硫酸铜、硫酸 B. 水、空气、纯碱
C. 氧化铁、胆矾、熟石灰 D. 硝酸、食盐水、烧碱
【答案】D
【解析】
【详解】A.空气属于混合物,硫酸铜属于盐,硫酸属于酸,故A错误;
B.水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纯碱属于盐,故B错误;
C.氧化铁属于氧化物,胆矾属于盐,熟石灰属于碱,故C错误;
D.硝酸属于酸,食盐水属于混合物,烧碱属于碱,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9. 区别溶液和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
A. 观察外观 B. 丁达尔现象 C. 布朗运动 D. 加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胶体、溶液的性质判断,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具备该性质.
【详解】A、溶液和胶体都是均匀的、透明的,无法区别,故A错误;
B、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出现光亮光路,为丁达尔现象,故B正确;
C、布朗运动指微粒受到流体分子与粒子的碰撞而发生的无规则运动,溶液中有溶质微粒,也会存在布朗运动,故C错误;
D、加热胶体能发生聚沉,溶液一般没有变化,能区分,但不是最简单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B。
10. 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 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 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镁为不溶性弱碱,离子方程式为,Mg(OH)2+2H+=Mg2++2H2O,则不能用H++OH--═H2O来表示,故A错误;
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Ba2++SO42-+2H++2OH-=BaSO4↓+2H2O,则不能用H++OH--═H2O来表示,故B错误;
C.澄清石灰水与硝酸反应,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盐和水,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故C正确;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Ca2++2OH-=CaCO3+H2O,不能用H++OH--═H2O来表示,故D错误。
答案选C。
11. 下列反应中需加入氧化剂才能进行的是
A. Cl2 → Cl- B. Zn → Zn2+ C. H2O → H2 D. CuO → CuCl2
【答案】B
【解析】
【详解】A.Cl2 → Cl-,Cl2作氧化剂,可能是Cl2与水或碱直接反应生成,也可能是Cl2与还原剂反应生成,A不合题意;
B.Zn → Zn2+,Zn元素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需加入氧化剂,B符合题意;
C.H2O → H2,氢元素化合价降低,H2作氧化剂,需加入还原剂,C不合题意;
D.CuO → CuCl2,Cu元素的价态不变,D不合题意;
故选B。
12. 根据硫元素的化合价判断下列物质中的硫元素不能表现氧化性的是(  )
A. Na2S B. S C. SO2 D. H2SO4
【答案】A
【解析】
【详解】A.硫化钠中硫元素处于最低价,为-2价,该物质只有还原性,不能表现氧化性,A正确;
B.单质硫中,硫元素化合价为0价,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B错误;
C.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为+4价,处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C错误;
D.硫酸中硫元素处于最高价,为+6价,该物质中的硫元素只能表现氧化性,D错误。
13. 实验室中,通常将金属钠保存在( )
A. 水中 B. 四氯化碳中 C. 煤油中 D. 汽油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钠是活泼金属,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也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所以金属钠要密封干燥保存,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选C,故答案为:C。
14.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合金是( )
A. 硬铝 B. 黄铜 C. 钢铁 D. 水银
【答案】D
【解析】
【详解】A.硬铝是铝合金,故A错误;
B.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故B错误
C.钢铁是铁和碳的合金,故C错误;
D.水银是单质,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15. 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离子全部沉淀出来,适宜用的试剂是( )
A. NaOH溶液 B. Ba(OH)2溶液 C. 盐酸 D. 氨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当NaOH溶液过量时,会生成偏铝酸钠,不能将A13+完全沉淀出来,故不选A项;
B.当Ba(OH)2溶液过量时,会生成偏铝酸钠,不能将A13+完全沉淀出来,,故不选B项;
C.盐酸与AlCl3溶液不反应,故不选C项;
D.Al3++3NH3·H2O=Al(OH)3↓+3NH,且氨水不与Al(OH)3发生反应,故可将Al3+完全沉淀,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16. 某无色透明溶液在碱性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K+、MnO、Na+、Cl- B. K+、Na+、NO、CO
C. Na+、H+、NO、SO D. Fe3+、Na+、Cl-、SO
【答案】B
【解析】
【详解】A.MnO在溶液中显紫红色,与题中要求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B.碱性条件下,K+、Na+、NO、CO离子之间以及与OH-都不发生反应,能大量共存,故B符合题意;
C.碱性条件下,H+与OH-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符合题意;
D.碱性条件下,Fe3+与OH-不能大量共存,且Fe3+在溶液中显棕黄色,与题中要求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17. 可以用来制取半导体材料(如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是
A. 二氧化硅 B. 粗硅 C. 高纯硅 D. 硅酸盐
【答案】C
【解析】
【详解】高纯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半导体材料,故用来制取半导体材料的是高纯硅,答案选C。
18. 下列无色气体中,遇空气变成红棕色的是( )
A. CO B. HCl C. SO2 D. NO
【答案】D
【解析】
【详解】A.CO与空气常温下不反应,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2,CO2是无色气体,故A不符合题意;
B.HCl与空气常温下不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SO2与空气在催化剂热条件下反应,但SO3不是红棕色,故C不符合题意;
D.NO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NO2,NO2为红棕色,故D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D。
19. 新制氯水与久置的氯水相比较,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 颜色相同 B. 前者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C. 都含有H+ D. 加AgNO3溶液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氯气溶于水,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溶液中含有Cl2、H2O、HClO三种分子及H+、Cl-、ClO-、OH-四种离子。当氯水久置时,其中含有的HClO光照分解产生氯化氢和氧气,据此解答。
【详解】A.新制氯水显浅黄绿色,而久置的氯水呈无色,颜色不相同,A错误;
B.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能使有色布条褪色,而久置氯水没有漂白性,故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B正确;
C.综上所述可知在新制氯水与久置的氯水中都含有H+,C正确;
D.由于二者都含有Cl-,所以加AgNO3溶液都能生成AgCl白色沉淀,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明确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中含有的微粒和性质特点是解答的关键,注意氯气和水的反应是可逆的以及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20. 下列污染现象主要与SO2有关的是( )
A. 臭氧空洞 B. 酸雨 C. 光化学烟雾 D. 温室效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制冷剂“氟里昂”等,对臭氧层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臭氧层形成空洞,故A错误;
B.酸雨是因为空气中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过多造成的,故B正确;
C.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为一次污染物,在太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化学反应,衍生种种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故C错误;
D.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故D错误。
21. 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
A. 氮 B. 磷 C. 氧 D. 硫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层多径大,磷、硫有三个电子层,氮、氧有两个电子层,因此磷、硫原子半径大于氮、氧原子半径;同电子层结构,序大径小原则,磷原子序数小,原子半径大,即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磷;答案为B。
22. 下列关于原子的几种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18O与19F具有相同的中子数 B. 16O与17O具有相同的电子数
C. 12C与13C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D. 14N与15N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项、18O的中子数为(18—8)=10,19F的中子数为(19—9)=10,故A正确;
B项、16O与17O的核外电子数均为8,电子数相同,故B正确;
C项、12C与13C的质量数分别为:12、13,两者不相等,故C错误;
D项、15N与14N的质子数均为7,质子数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23. 主族元素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RO3,则其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HR B. H2R C. RH3 D. RH4
【答案】D
【解析】
【详解】R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RO3,则R的最高正价为+4价,说明RX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最低化合价为-4价,形成的氢化物为RH4,故选D。
24. 下列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的是( )
A. NaOH B. CO2 C. NaCl D. HCl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OH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故A不符合题意;
B.CO2只含有共价键,故B不符合题意;
C.NaCl只含有离子键,故C符合题意;
D.HCl只含有共价键,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C。
25.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原子半径:Cl>S>O B. 还原性:Na>Mg>Al
C. 稳定性:HF>HCl>HBr D. 酸性:HClO4>H2SO4>H3PO4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是逐渐减小的,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是逐渐增大的,应该是原子半径:S>Cl>O,错误;
B、同周期从左到右,还原性依次减弱,正确;
C、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正确;
D、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增强,正确。
26. 下列反应中属吸热反应的是 ( )
A. 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 B.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C. 硫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D.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项、镁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项、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B错误;
C项、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为放热反应,故C错误;
D项、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一般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一切燃烧,大多数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等是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氢气或CO作还原剂的反应等是吸热反应。
27. 已知反应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 X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C. Y的能量一定高于N
D. 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应为放热反应,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X和Y的总能量高于M和N的总能量。
【详解】A.根据分析,该反应只能比较X和Y的总能量与M和N的总能量,不能比较X和M的能量关系,A错误;
B.放热反应不需要持续加热,但不一定不需要加热,有的反应需要加热达到反应的活化能后反应才能进行,B错误;
C.根据A选项解析,不能比较Y与M的能量关系,C错误;
D.根据分析,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正确;
故选D。
28. 下列电子式书写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氮最外层5个电子,两个氮原子形成叁键外,各有一对孤电子对,电子式为,故A错误;
B.OH-是原子团,电子式加[ ],,故B正确;
C.水分子中氧原子最外层6个电子,和两个氢各形成一个共价键,还有2对孤电子对,故C正确;
D.铵根离子中心原子N,最外层5个电子,与3个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用去3个电子,还有一对孤电子对与氢离子形成配位键,电子式,故D正确;
故选A。
29.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在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B. 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共价键
C. 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若含有离子键,该物质就属于离子化合物,A正确;
B.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学键可能是共价键,也可能是离子键,如氯化铵中既含有离子键也含有共价键,B错误;
C.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可能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等,C正确;
D.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D正确。
答案选B。
30. 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此元素是
A. C B. Si C. S D. C1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可知,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次外层电子数为8,最外层电子数是8÷2=4,,核内质子数是2+8+4=14,该元素是硅元素,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熟练掌握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灵活运用是解答关键。
二、非选择题(四大题,共40分)
31. 四个试剂瓶里分别盛有MgSO4溶液、FeCl3溶液、BaCl2溶液、Al2(SO4)3溶液,通过以下实验把它们鉴别出来。
(1)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就可以确定的是___溶液。
(2)其余的三种溶液用试剂X就可以把它们一一鉴别出来,试剂X是___(从稀硫酸、AgNO3溶液、NaOH溶液中选择)。当向溶液中滴入试剂X时,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入过量的试剂X,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是___溶液;当向溶液中滴入试剂X时,无明显现象,则该溶液是___溶液。
(3)若取(1)中确定的溶液2mL于试管中,再滴入试剂X,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
【答案】 (1). FeCl3 (2). NaOH溶液 (3). MgSO4 (4). BaCl2 (5). 生成红褐色沉淀
【解析】
【详解】(1)只有FeCl3溶液为黄色其余为无色溶液,则观察可确定FeCl3溶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FeCl3溶液;
(2) MgSO4溶液、BaCl2溶液、Al2(SO4)3溶液分别与NaOH溶液的现象为:白色沉淀、无现象、先生成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则一种试剂就快就能鉴别,则X为NaOH,由滴入试剂X时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滴入过量的试剂X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是Al2(SO4)3溶液,而BaCl2溶液与NaOH不反应,无现象,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NaOH溶液;MgSO4;BaCl2;
(3) 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观察到的现象为生成红褐色沉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生成红褐色沉淀。
32. 有A、B、C、D、E五种元素,元素A的一种原子无中子,B位于第二周期第IVA族,C位于第二周期第VIA族,B、C能形成无色无味的气体BC2,元素D有三个电子层,它和元素C属于同一主族,D和C形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C2;元素E的阳离子E+的电子层结构与Ar的电子层结构相同,试回答:
(1)它们的元素符号是:A__;B___;C__;D__;E__。
(2)A与B形成的化合物以___键结合,C和E的化合物以__键结合。
(3)BC2的结构式为___;C和E形成的化合物E2C其电子式为:___。
【答案】 (1). H (2). C (3). O (4). S (5). K (6). 极性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7). 离子键或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8). O=C=O (9).
【解析】
【分析】
有A、B、C、D、E五种元素,元素A的一种原子无中子,则A为H,B位于第二周期第IVA族,则B为C,C位于第二周期第VIA族,则C为O,B、C能形成无色无味的气体BC2即CO2,元素D有三个电子层,它和元素C属于同一主族,则D为S,D和C形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C2即SO2;元素E的阳离子E+的电子层结构与Ar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E为K。
【详解】(1)它们的元素符号是:A为H;B为C;C为O;D为S;E为K;故答案为:H;C;O;S;K。
(2)A与B形成的化合物甲烷以极性共价键结合,形成的乙烯是以极性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C和E的化合物氧化钾以离子键结合,形成的过氧化钾以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结合;故答案为:极性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或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3)CO2是碳氧双键,其结构式为O=C=O;C和E形成的化合物K2O,是离子键结合,其电子式为:;故答案为:O=C=O;。
【点睛】书写电子式时一定要分清楚是共价化合物还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要书写成阴阳离子,共价化合物写成共用电子对的形式。
33. 在常温下,Fe与水并不起反应,但在高温下,Fe与水蒸气可发生反应。应用下列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还原铁粉和石棉绒的混合物,加热,并通入水蒸气,就可以完成高温下"Fe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该实验中的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前必须对整套装置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3)干燥管中盛装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如果要在A处玻璃管口处点燃该气体,则必须对该气体进行_______,这一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Fe+4H2O(g)Fe3O4+4H2 (2). 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 碱石灰(或其它固体干燥剂) (4). 干燥反应产生的H2 (5). H2 (6). 验纯 (7). 防止点燃时,氢气因含有空气而爆炸
【解析】
【详解】(1)高温下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e3O4+4H2;
(2)实验前必须对整套装置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干燥管中应该盛装固体物质,用来干燥氢气,因此物质可以是碱石灰;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氢气是可燃性气体,如果要在A处玻璃管口处点燃该气体,则必须对该气体进行验纯,这一操作的目的是防止点燃时,氢气因含有空气而爆炸。
34. (1)如图所示,将氯气依次通过盛有干燥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和盛有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根据氯水显酸性的性质,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多余的氯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一原理,工业上常用廉价的石灰乳吸收工业氯气尾气制得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化学式),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字母代号填)。
A.O2 B.Cl2 C.CO2 D.HClO
(3)据报道,某化工总厂最近相继发生氯气泄漏和爆炸事故,当人们逃离爆炸现场时,可以用浸有一定浓度的某种物质的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最适宜采用的该物质是____________。
A.NaOH B.NaCl C. KBr D. Na2CO3
【答案】 (1). 潮湿有色布条褪色而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 (2). 氢氧化钠(NaOH) (3). 2NaOH+Cl2=NaClO+NaCl+H2O (4). Ca(ClO)2 (5). C (6). D
【解析】
【详解】(1)氯气无漂白性,干燥的有色布条无明显现象,氯气与水反应Cl2+H2O= HCl+HClO,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所以可观察到潮湿有色布条的广口瓶的现象是有色布条褪色;
(2)为了防止氯气尾气污染空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 NaCl+NaClO +H2O;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钙和次氯酸钙,Ca(ClO)2为有效成分,Ca(ClO)2可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次氯酸不稳定,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在长期露置于空气中已完全失效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故选C;
(3)A.NaOH 具有强腐蚀性;B.NaCl不能溶解氯气; C. KBr与氯气反应生成溴单质,溴单质有毒 ; D. Na2CO3溶液呈碱性,能吸收氯气,最适宜采用的该物质是碳酸钠,故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