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治
手足口病简介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体温下降、皮疹消退,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简介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
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等
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
空气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等):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院内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
经水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易感人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流行特征
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高发,常从3、4月份开始增多,6、7月份达到高峰,9月后发病率明显降低
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家庭也亦可发生集聚现象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3~5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病程一般为7-10天
初始表现发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皮肤疱疹
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受累
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一周内消退
极少数患儿可以伴有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