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三课时)》教案(鲁科版) 】是由【zhileb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2.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第三课时)》教案(鲁科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物质
元素
纯洁物
混合物
单质
化合物
溶液
浊液
胶体
氧化物
酸、碱、盐
电解质
非电解质
丁达尔现象
电泳
聚沉
(二)学问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一)使同学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争辩物质的通性建立生疏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把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争辩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洁应用。
(一)学问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生疏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同学树立运用化学学问,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一)同学预备
要求同学复习学校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其次节争辩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预备。
(二)老师预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试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3课时
【板书】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第3课时
引入新课——[来源:学|科|网Z|X|X|K]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状况下,当你闲逛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有关。
: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老师要求同学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依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亮 、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来源:]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浊液
100nm
胶体
1nm
溶液
【点评】数轴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数轴将同一类型的不同对象按数量的大小在数轴上进行有序排列,可以使同学建立有序思维。如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易溶)、同种元素的变价化合物均可用数轴进行排列。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看到光明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缘由: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分溶液和胶体。
试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看,即可观看到有一条
“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方法观看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来源:Z+xx+]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阅历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胶体粒子随AgNO3和KI 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过量,则AgI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试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看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分散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留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 +3H2O ====Fe(OH)3(胶体) +3HCl
(2)在不断振荡的状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胶体。
: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别;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学问点击:供同学阅读,并可让同学进行家庭小试验,争辩胶体提纯的方法——渗析。
家庭小试验——用一个猪膀胱盛食盐溶液和淀粉溶胶,然后将猪膀胱浸泡在蒸馏水中,过一段时间后,用两个试管分别取烧杯中的蒸馏水少许,分别滴加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碘水溶液,分别观看产生的现象,并思考产生这两种现象的缘由。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1nm
1nm100nm
>100nm
外观
均一、透亮
较均一、透亮
不均一、不透亮
分散质微粒
分子、离子
分子集合体、高分子
大量的分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稳定性
稳定
较稳定
不稳定
【点评】比较法是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挂念同学找出不同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象出不同事物的本质特征。同学自己建立表格进行比较则效果更好。
课外作业:
。
。
【点评】老师利用本节教材引导同学争辩元素与物质的关系,探讨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以常见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代表物,着重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体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争辩纯洁物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又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胶体”和分散系等概念,使同学明确分散系是上位概念,溶液、胶体、浊液是下位概念,它们之间存在或许念和小概念之间的包涵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