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让城里教师常“回家”看看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让城里教师常“回家”看看论文.doc

上传人:小博士 2018/3/15 文件大小:5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让城里教师常“回家”看看论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让城里教师常“回家”看看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城乡差别越来越突出,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农村中学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无法与城内学校比,导致大量的农村中学教师涌入城里,使得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让已进城的教师常“回家”看看,通过“结、帮、扶”等办法复制优质教育资源..,帮助母校教师尽快成长使之跟上城内学校教学节奏,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教师;回家;资源共享
进入二十一世纪,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了,区域性差别、城乡差别越来越突出,这场“革命”也静悄悄地影响着教育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教育。农村中学教学设施差、文化生活落后、环境艰苦、学生贫困面大、生源差,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大量涌入县城,部分学校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骨干教师走了,专业对口的教师走了。留下的教师多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是非专业化:即非师范专业安排为教师的。
第二是年轻化:如:地处西南边陲的我校,有三十位教师,教龄五年以下的有二十一位。
第三是老龄化:部分教师临近退休,健康堪忧。
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极端不合理,呈现青黄不接之态势。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使得农村中学教学质量大面积下滑,成绩稍好的学生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都进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造成了“教学质量差——学生走——教学质量更差”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教师有苦难言,家长怨气多,政府不满意。针对这一突出情况,我校联络近十几年调出学校进入县城的四十六位骨干教师,请他们“常回家看看”,为学校的发展,..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出谋划策,为年轻教师的早日成熟尽一份诚挚之力。
为使我校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学校竭尽全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建立了一个“结、帮、扶”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一、工作制度化。
佐藤教授说:“学校的决定性要因在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合作关系的有无,教师专业成长的决定性要因也在于校内教师合作关系的有无。”教书不是一种“孤独的职业”,而是一种共同合作的共生文化。让我们重塑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教师间的共同关怀信赖,共同对话交流、协商,共同研究教学,共同开发课程,共享经验与理念,将合作精神摧开“教学相长”之花,使城乡学校产生共生效应。为此,我校本着
“无偿定时、自由对接、互动激励的原则”,采取教学科研“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近十几年调出我校,且已成为城内各校学科带头人的骨干教师,请他们回母校走一走,看一看,了解母校现状,让他们参与母校管理,参与教学,参与科研,定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这些教师他们都为母校奉献了青春,在母校教书多则十几年,少则七八年,对母校感情特别深,当地的父老乡亲对他们也特别热情,他们也十分愿意为母校做一点事,使母校尽快发展起来。为此,学校根据每位调出教师的专业、分学科定期请他们“回家”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时间除规定时间外,大多利用休息日、节假日。这种“专业对话”通过与名师的观摩、交流、沟通,年轻教师得到了名师的指教,从而复制骨干教师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经验,反思自身的不足,使城内学校的优质办学理念、管理、教学技巧、校园文化、经验、资源、质量评价等在农村学校得到再生。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同时,“还实行走出去”的方式,让年轻教师上门学****请名师带教、培训、辅导、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