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教学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是由【zhimensh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教学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山东省聊城市某重点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分班教学测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留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迤逦 蟊贼 披肝沥胆 削足适履
B.辐射 落寞 心无旁骛 攻城掠地
C.冠冕 膨胀 殒身不恤 锐不行挡
D.颓圮 惦量 指手划脚 甘拜下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报道,从4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8422起,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64起,造成794人死亡、2473人受伤。
B.今年4月,英德市政府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北泉被网友实名举报,称其与一涉毒团伙联系亲热。该网友自称是郑北泉的下属英德市公安局副局长谢龙生。
C.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主要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等内容为主。
D.梁博说,参赛最大的收获是拜那英为师。他从那英身上学到了如何把音乐的情感把握得更沉静、平淡,如何在唱摇滚时把安静的地方表现得更丰富、细腻。
3.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粘贴 湖畔/绊脚石 包庇/刚愎自用
/胴体 舟楫/通缉犯 根茎/战战兢兢
/蹉跎 谛听/并蒂莲 俨然/奄奄一息
/劲旅 市侩/刽子手 揣度/惴惴担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3月28日晚,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千个城市共同熄灯一小时。这一活动对削减能源消耗虽只是杯水车薪,但表达了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关注。
B、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村民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C、晚会上,铿锵的鼓点扣人心弦,秀丽 的唱腔感人肺腑,精彩的表演令人沉醉,全场观众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
D、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回暖的状况下,假如过早地退出浩大的经济刺激方案,可能会让已经取得的成果化为泡影,进而恶化就业形势。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近年来毁灭了所谓国学热。 。重要的不是意见之争,而是学理或技术性争辩。
①就像自然生态需要多样性,不能任凭说哪个物种是“坏的”,更不能任凭认为哪种文化不应当存在。
②关于国学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几乎没有意义。
③但竟然演化成一种“轻浮”的文化争辩,这就让人无望了。
④何况国学存在数千年,自有其宏大力气和深刻道理。
⑤过于任凭地进行批判,没有任何建设性。
⑥国人对国学有爱好,本是理所当然的事。
A、⑥④②③①⑤  B、②①④⑤③⑥
C、⑥③⑤①④②  D、②①⑤③④⑥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原始社会中,人们经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他们的意向、感情。这些动作,有的后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并经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利用其中某些习惯,加以转变和进展,渐渐形成各种正规的“礼”。“礼”成了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对民众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跪拜礼”是中国社会中使用年月最长、最频繁的一种基本礼节。
人类在刚刚能直立行走时,他们的行走姿势、大约跟现在动物园中猩猩单用后肢行走时的姿势差不多,弯腰曲背、身体前倾、步履蹒跚,前肢下垂、离地面很近。以这种姿势行走的人们,当他们站定表示友好或敬意时,前肢着地、后肢弯曲就是很自然的了。人类的先祖在静止时比行走时更不易保持直立,这一点,在近代力学中是找得到原理的。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
进入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尚不知桌椅为何物,帝王平民皆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朣而安者为坐”。这种坐姿,对于行跪拜礼,是很便利的。所谓“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头著地为拜”。以跪拜作为一种礼节,自然而然地得以连续和巩固。这种情景,我们在现在的日本“榻榻篾”上还能看到。日本民族在榻榻篾上“两膝著地,以尻著腫而稍安”为坐。当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很自然地构成了一个跪拜动作。
随着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制度日益森严,经统治阶级转变和进展的各种礼仪礼节也日益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各种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以及在各种不同的场合,所规定使用的跪拜礼都是不同的,它起到了维护、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等级关系的作用,起到了对人民加强其阶级统治的作用。例如,“稽首”,是最隆重的跪拜礼,属于“臣拜君之礼”;地位相等的人们之间通用“顿首”;而“吉拜”则属于“常祭之礼”等等。
当人们制造使用桌椅之后,跪拜礼已显得格外不便,好像需要对它进行改革了。封建统治阶级也的确是依据其阶级利益,不断地在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例如,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清政府内外交困,财政危机,为了节省经费充实粮饷,明令废止了沿用三千年之久的“乡饮酒礼”。跪拜礼虽然有种种不便,但由于它有助于封建等级制的维护和巩固,有助于封建统治,对封建统治者有利无弊,所以,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几千年间,它始终被历代统治者所接受而无多大转变。只是到了乾隆年间,中国式跪拜礼受到了一次挑战,英国外交使节到北京谒见中国皇帝,他不情愿向清皇行中国式跪拜礼,经过一番交涉,乾隆皇帝同意接受英国使者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
“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相互致意的姿势,到阶级社会演化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污辱的成份,并日见其明显。以至“卑躬屈膝”一词成了损人尊严的贬义词。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见,也就是必定的了。
清末,四川民间传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从来不许人向他行跪拜礼,也训练百姓不要向任何人跪拜。石达开是否有过这种主见,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这个民间传奇本身,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跪拜礼的意愿
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公正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之取消,已势在必行。
正式废除跪拜礼节,这是辛亥革命的一大功绩。然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至今不能说已被完全肃清。作为封建阶级的礼节,跪拜礼也尚未绝迹。不过,它现在主要使用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而不是用于活人了。至于近现代作为一种惩处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心目中对跪拜的厌恶。
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它的最终消逝,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
6.从原文看,下面对跪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最初的行走与跪拜礼有相像性,如后肢弯曲、前肢着地,这就是跪拜的雏形。
B.人类的坐姿与跪拜也有相像性,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为坐”,就体现了这一点。
C.跪拜礼形式多样,“稽首”“顿首”“空首”“膜拜”等,不同的形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等级差异。
D.坐在榻榻篾上的日本人要表示敬意而欠动身体时,他们“伸腰及股而势危”,“以头著地”的姿势,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
7.“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不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依据原文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公正,打算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时。
B.但到底跪拜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的,事实上,的确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
C.从以上意义来看,我们还要努力消退“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D.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久长,封建毒素难以肃清,如近现代作为一种惩处的跪拜,说明跪拜沿未绝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礼”是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内部组织的对人民进行统治的一种手段。“跪拜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使用年月最长、最频繁的一种根本礼节。
B.本文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旦被统治者利用,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合乎历史的进展趋势。
C.封建统治阶级依据自身利益的需要,不断对各种礼仪进行改革兴废。即使是跪拜礼,到了乾隆年间,也不得不转变。
D.跪拜,从原始社会中人们相互致意的姿势,到封建社会演化成了一种表示臣服的礼节。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生中人格污辱的成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洋学者
陈洁
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白发老头那你就错了。要是你以为李宝德是个黑发小伙子那也错了。李宝德是个金发大胡子男人,一双温存的蓝眼睛兴高采烈地望着你,好像随时预备和你拥抱似的。
李宝德是美国人,不知道是由于穷,还是由于潇洒,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哪怕是件西装吧,也非弄得皱皱巴巴不行,西装里面套着件中国式的老头汗衫。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漂移荡的,别有一番风度。
李宝德离过三四次婚,每个妻子都带走了一两个孩子,所以李宝德的新一任妻子是个20岁的金发美人,是他到中国来前一个月结的婚。由于合同上写着可以带一位夫人,不带就铺张了。而那位美人也乐意到中国来走一圈。所以,你经常可以观看李宝德破破烂烂地在学里走来走去,而与此同时,他秀丽的妻子正花枝招展地与一位黑人在宾馆里跳舞。“我们是合同制夫妻”,李宝德瞪着一双蓝眼睛对你认真地解释道,“所以我们各有各的自由”。
作为教授,李宝德的英语真是没说的。但是他宠爱把课堂弄得乱七八糟,由于他一观看“整齐”就来气。他号召同学们把课桌堆到后面去,把椅子搭成一个圈坐下来。班长嘀咕道这哪儿是高校教室,倒像是幼儿园。李宝德大吼一声不!这是圆桌会议,人人公正,都具有发言权!李宝德自己带头,也培育同学们放声大笑、起哄、尖叫、唱歌、发表奇谈怪论和做鬼脸。弄得教室整个儿地像个疯人院。
李宝德的班级里有个惊异的现象:秀丽姑娘的成果往往名列前茅,不秀丽的次之,难看的更次之。小伙子的排列也同样如此。后来发觉李宝德所任课的其他班级的状况也与此相仿。到最终,人们发觉并不是秀丽姑娘一到李宝德的课堂就变得聪慧起来,难看的姑娘就变得愚蠢起来,而是李宝德一观看秀丽姑娘就满心快乐,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地把勾一遛儿地打下去。要是在课堂上,某位秀丽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众所周知,学院里秀丽姑娘原来就不多,仅有的那么几个又往往过于留意自己的绰约丰姿而使成果一落千丈),这时李宝德先生就会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感动得红红的,像瓶味道甜蜜的红葡萄酒。“多么可爱!多么惊人!”他一个劲地嚷嚷着,声音由于兴奋和感动而在喉咙口哽住了。“您修改了英语语法!多么了不起!您把虚拟语气这一章整个儿地给修改了!”他难以置信地摇着头,兴高采烈地大笑起来。这时候那位姑娘就满怀着成功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是美国新语法的奠基人似的。
很少几个同学到他住的房间去过。他的屋子乱七八糟。地板上沙发上处处是书,处处是东一只西一只的脏袜子脏汗衫脏衬衣。他打开一打灰色的袜子,一打蓝色的汗衫和一打白色的衬衣。他经常是把这一打衣物统统都穿脏了,再一起塞到洗衣机里洗。至于牛仔裤和那件破破烂烂的灯心绒上衣,好像是从来就没有冼过。
离开中国的时候,李宝德先生难过得哭了起来,大鼻子被手绢捏得通红通红的。他哽咽着说,他是多么宠爱中国,宠爱中国的这些同事和同学。“还有那些可口的中国菜肴,”他流着眼泪补充道。“全部这一切都是那么奇怪,那么令人难忘。”他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抽抽搭搭地像个单纯的大孩子。临别的时候他噙着热泪和全部的人拥抱了,先是和秀丽的姑娘们,然后再是其他的人。他当时那么感动,那么难过,但是次序一点儿也没弄颠倒。
他给班里全部的同学留下了一份礼物(礼物是以摸彩的方式)。有的得到了一听可口可乐,有的得到了一打口香糖。最终几个人得到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一条蛇。得到蛇的那个姑娘当场就吓得晕了过去。
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宠爱者。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洋学者》围围着仆人公的“主观任凭性”来选择了5处独特、新颖而又典型的材料来刻画人物,这些材料有的是插入叙述,同样突出了人物形象。
B.班长嘀咕道:“这哪里是高校教室啊!倒像是幼儿园!”直接表现了以班长为代表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不理解,侧面表现了李宝德的不负责任。
C.“这位秀丽的姑娘满怀成功的喜悦,神气活现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仿佛她是美国新语法的奠基人似的”。作者用幽默的叙述语言表明白对那位姑娘的确定态度。
D.李宝德先生“走起路来,西装和汗衫一起飘漂移荡的,别有一番风度”。这里的“风度”暗含着对他不懂得衣着搭配的讽刺意味。
E.作者接受一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单元来勾画人物的独特外貌,小说选择了一些和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相吻合的特征性细节来凸现人物的外貌。
10.小说仆人公“李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1.小说结尾说“李宝德先生是人和动物的宠爱者”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12.《洋学者》这篇小说无论在在组织材料、描写方式上都别具匠心。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8分)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公正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廉价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除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疆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1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
①皆谓其论出姑息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方平曰:“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④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责怪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接受。
B.对元昊恳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假如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退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快速坚决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斗,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
(2)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陵论
白居易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
予览《史记》《汉书》,皆无明讥,窃甚惑之。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班固亦从而无讥,又可乎?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观其始以步卒,深化虏庭,而能以寡击众,以劳破逸,再接再捷,功孰大焉。及乎兵尽力殚,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噫!坠君命,挫国威,不行以言忠;屈身于夷狄,束手为俘虏,不行以言勇;丧战勋于前,坠家声于后,不行以言智;罪逭于躬,祸移于母,不行以言孝。而引范蠡、曹沫为比,又何谬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所以二子不死也。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虽有区区之意,亦奚为哉?夫吴齐者,越鲁之敌国;匈奴者,汉之外臣,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况二子虽不死,无陵生降之名,二子苟生降,无陵及亲之祸。酌其本末,事不相侔,而陵窍慕之,是大失臣子之义也。
观陵答子卿之书,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何者?与其欲刺心自明,刎颈见志,曷若效节致命取信于君?与其痛母悼妻,尤君怨国,曷若忘身守死,而纾祸于亲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惜哉陵之不死也,失君子之道焉。故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不其然乎?不其然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李陵策名上将 策名:出仕,为人之臣
B.罪逭于躬,祸移于母 逭:免除
C.酌其本末,事不相侔 酌:斟酌、考虑
D.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爱:怜爱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直接表现李陵“失君子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 ②深化虏庭,而能以寡击众 ③摧锋败绩,不能死战,卒就生降 ④坠君命,挫国威,不行以言忠 ⑤且会稽之耻,蠡非其罪,鲁国之羞,沫必能报 ⑥俾大汉之将,为单于之擒,是长寇雠辱国家甚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认为,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这不同于范蠡、曹沫的忍辱负重的行为,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对这种变节行为也没有进行应有的批判。
B.白居易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动身,批判了《史记》《汉书》对李陵变节没有“明讥”的做法,他觉得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李陵一个都不符合。
C.有人说,汉武帝不能明察李陵“不能死战”的苦衷,反而听信流言,对李陵宗族施以重罚。白居易对此也深表怜悯,认为李陵功大于过。
D.在白居易看来,李陵如能舍命取信、忘身守死,这是死得其所,必能死且不朽;惋惜李陵不死,结果自毁声名,移祸亲人。
2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司马迁虽以陵获罪,而无讥,可乎?(3分)
(2)而陵苟免而微躯,受制于强虏。(3分)
(3)意者但患汉之不知己,而不自内省其始终焉。(3分)
评卷人
得分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
21. ,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22.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23.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4.高余冠之岌岌兮, 。(屈原《离骚》)
25. , 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2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7. , 泣孤舟之嫠妇。(苏轼《赤壁赋》)
28.戎马关山北, 。(杜甫《登岳阳楼》)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度浮桥①至南台
陆 游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②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注】①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②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29.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4分)
30.颈联和尾联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注:花卿指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此诗因杜甫于花府听闻乐奏而作。
31.首句“丝管”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写出《琵琶行》里用类似手法描写音乐的句子。(2分)
32.一、二两句诗中“纷纷”、“半入”被称为描写音乐的妙笔,请作简要说明。(4分)
33.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在构思方面是如何做到虚实结合的。(4分)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34.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仿照下面的示例,在备选人物中选择一个对象,依据备选人物的相关特点拟写一副对联。(4分)
示例: (苏武) 汉臣持节牧北海;鸿雁捎书回家乡。
备选人物:李白 杜甫 李清照 文天祥 鲁迅 朱自清
选择的人物:( ) 拟出的对联:
35.“旁批”挂念我们认真阅读起着很大的作用。“旁批”既包括对所批材料内容的提炼,又包括阅读者自身的真实感悟。下面是《于丹<论语>心得》中的一段文字,请为它写一段“旁批”。(不超过40字) (4分)
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久都是朴实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知大家的东西,永久是最简洁的。
旁批:
评卷人
得分
七、作文
36.阅读下面材料,依据要求作文。
有个教授做过一项试验:12年前,他要求他的同学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教授发觉有的同学总爱坐前排,有的则盲目任凭,四处都坐,还有一些人好像特殊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登记了他们的名字。10年后,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同学中,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同学很多。
后来,教授语重心长地对新生们说道:“不是说凡事确定要站在最前面,永久第一,而是说这种乐观向上的心态格外重要。在漫长的一生中,你们确定要勇争第一,乐观坐在前排呀!”
请依据你对上述故事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B.掠一略;C.挡一当;D.惦一掂。本题考查同学辨别字形的力气。错别字分错字和别字。由于字库里没有错字,试题制作有困难,所以在考试中基本上只考别字。学习中要留意积累同音字、形近字的使用语境。B.略:抢,掠夺。侧重于抢占,倾向褒义,与整个词义颜色全都。掠,劫掠。倾向贬义。C.“当”字本身有“抵制”的意思,所以应当用“当”。D.惦,惦记。表心理活动。掂,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一种行为动作。所以用“掂”。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力气层级为识记A。
2.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虚词使用不当,“从”可改为“在”或去掉;C项,句式杂糅,将“主要”删掉;D项,搭配不当,应将“丰富、细腻”和“沉静、平淡”互换位置。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力气层级为表达运用E。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同音字、多音字和形近字等读音学问。字音考题看似简洁,其实暗藏杀机,特殊是
对说一般话有缺陷的方言区考生,确定留意平常学习中的正确识读。前三项同音状况为:A项:庇/愎 都读bì; B项:恫/胴 都读dòng 茎/兢 都读jīng;C项:磋/蹉 都读cuō 谛/蒂 都读dì 俨/奄 都读yǎ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一般话常用字的字音。力气层级为识记A。
4.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杯水车薪,比方无济于事。B项,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担当。形容关系亲热,利害相同。C项,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感动。D项,化为泡影,多用来指“期望、诺言、方案”这类还未成为事实的东西落空。句中意思指原来存在的成果消逝,宜用“化为乌有”。成语的辨析首先要知道其意思。考生假如不生疏其意思可以用文言文学问来解释(典故性成语除外)。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力气层级为表达运用E。
5.C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步,确定首句。比较⑥②两句,其中第⑥句中的“有爱好”跟“国学热”在内容上紧密相联,故选⑥。其次步,依据句子间的规律关系确定句序。第⑥句中的“本是”与第③句的“但”构成转折关系;第③句中的“‘轻浮’的文化争辩”与第⑤句中的“任凭地进行批判”在内容上紧密相联;而第①句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对第⑤句的解说;第①句与第④句构成递进关系。
考点:考查语言的连接,语言的连贯。力气层级为表达运用E。
6.D
7.D
8.B
【解析】试题分析:
6.“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雏形”错,应是很自然的构成了跪拜礼的动作。已经能直立行走的人类,做出的后肢弯曲,前肢着地的姿势,就是跪拜礼的雏形。
7.试题分析:原文已说得很明白,近现代作为一种惩处的跪拜,则不能看作是一种礼节。
8.试题分析:“让人们清楚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错,原文说“它的最终消逝,有待于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可见跪拜礼还未消亡。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力气层级为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力气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力气层级为分析综合C。
9.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
10.①李宝德先生是一个主观任凭性很强的外籍老师,“主观任凭性”是李宝德先生最主要的性格特征,穿着格外任凭,皱巴巴的西装经常配一件中国式的圆领老头衫。他结了三四次婚,而且现任妻子是合同制的,他觉得假如到中国来不带个妻子就铺张了;②性格外向,率真、热忱。“一观看秀丽姑娘就满心快乐,眉飞色舞。改起作业来就情不自禁地把勾一遛儿地打下去”。某位秀丽姑娘回答问题时犯了致命的语法错误,“他无限惊喜地瞪大眼睛,脸儿感动得红红的”“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