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一生物素材:第四单元 第三讲 课时跟踪检测 必修二 】是由【rongfunia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一生物素材:第四单元 第三讲 课时跟踪检测 必修二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限时:3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原创题)科学争辩发觉有“自私DNA”之称的转座子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丰富的基因。“自私DNA”在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具有遗传效应
B.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
C.基因突变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转变
D.DNA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缘由
解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B
2.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自然选择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转变
B.马和驴可以交配并繁殖后代,因此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转变
D.野兔的疼惜色和鹰锋利的目光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马和驴的后代不行育,因此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3.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进一步削减时,其根本的潜在危急是丢失遗传多样性
B.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了原材料,也打算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中假如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确定导致该隐性基因消逝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也打算了新基因的产生
解析:对于一个较小的种群,随着其数量的削减,若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有可能由于不适应环境而灭亡;自然选择打算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假如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由于存在杂合子,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下降,但不会消逝。
答案:A
4.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由于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于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
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
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解析:抗性的形成是变异的结果,药物对病毒进行了选择,从而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并不是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变异,变异在前,疫苗选择在后。
答案:D
5.(原创题)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确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频率的变化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转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 D.②④⑤
解析:连续自交n次,基因型频率发生转变,基因频率没有转变,故没有发生进化。
答案:C
6.(2021·广州质检)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则( )
A.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确定会形成新物种
D.,A所把握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愿定会形成新物种;,,A所把握性状的个体(AA、Aa)+2××=,即64%。
答案:A
7.卫生部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的细菌毁灭耐药性,假如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会因其能够抵制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加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细菌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转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
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
解析:人体的免疫力是人体本身的一种防备机能,是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打算的,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上升。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但未必会产生新物种。
答案:D
8.(2021·南京调研)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像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
答案:C
9.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确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沟通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可推知:甲、乙、丙属于三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缘由是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不能进行基因沟通;乙、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甲、丙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它们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
答案:B
10.某高等植物种群以严格的自花传粉方式繁殖。aa频率在逐年降低,缘由是aa个体的生活力比较弱,平均每代约有3%的aa个体不能生活到生育期。下列与该种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该种群以异花传粉的方式繁殖,aa将不会有淘汰过程
B.人为救助aa的个体,可促进该种群的进化
C.aa被淘汰的过程可理解为该种群进化的过程
D.建立自然疼惜区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对稳定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转变。该种群平均每代约有3%的aa个体不能生活到生育期,会导致该种群基因频率发生转变,因而aa被淘汰的过程可理解为该种群进化的过程。
答案:C
11.(2021·巢湖质检)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确定需要地理隔离
解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定向转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答案:C
12.下图表示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某种地雀在1975~1978年间种群平均喙长的变化和该地区种子(该种地雀的主要食物)平均硬度的变化。争辩表明,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喙短的地雀仅能吃不硬的种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喙长的地雀和喙短的地雀由于捕食种子的差异,属于两个物种
B.1976年中期至1977年间,由于经常啄食硬度较大的种子导致地雀喙长度增加
C.地雀的平均喙长在2~3年间增加是种子硬度对其进行选择的结果
D.依据调查结果,可以猜想1979年后地雀的平均喙长会快速变短
解析:喙长的变化只能说明基因频率发生了转变,但不愿定产生了生殖隔离;在自然选择中喙短的被淘汰;在1978年时种子虽然硬度很低,但因喙长的地雀能吃硬和不硬的种子,故此时低硬度的种子对喙长的地雀无选择作用,喙长的地雀与喙短的地雀生存机会均等,因此相关基因频率不会明显变化。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16分)(2021·福州模拟)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打算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多样性。
(2)在种群中毁灭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A′A个体的毁灭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转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
(4)依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想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峻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作用。
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2)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该来源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A′A个体的毁灭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转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沟通,从而也说明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地理(生殖)隔离。(4)两个种群中种群1中基因型为AA的黑色个体明显较多,说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工业污染较为严峻,这样的环境对甲虫起了选择的作用。
答案:(1)遗传 (2)基因突变 供应原材料 基因频率 (3)基因沟通 地理(生殖)隔离 (4)1 选择
14.(18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很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全部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渐渐毁灭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渐渐上升,其缘由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由于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转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
解析:(1)生物进化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变异)为生物进化供应原材料、自然选择打算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产生。(2)生活在确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为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3)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全部基由于基因库。(4)由于过度繁殖,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性状的有利与有害是相对的,当环境缺少食物时,联趾个体适合游泳,可以从水中猎取食物,更适应环境。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从分子水平看是对有利基因的选择,从而引起基因频率的定向转变。(5)同一物种个体间的差异为遗传多样性。
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猎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5)遗传
15.(18分)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留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像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明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验步骤: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__地区B;
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与浅色蛾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试验结果:如下表。依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表
地区
项目
浅色蛾
黑色蛾
工业污
染区A
释放数
400
500
回收数
32
150
B
释放数
500
600
回收数
60
30
(4)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与争辩:
①人们观看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试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把握。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a.试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果与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依据试验题目可知,单一变量为工业污染区与非污染区;要做到随机分组和平均支配;树皮的颜色与蛾颜色全都时,就是一种疼惜性适应;探究显隐性时,要留意试验结果的全面性,黑色雌雄个体相交,后代可能全部为黑色,也可能黑色、浅色都有。
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
(2)①非工业污染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下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①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留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②;观看、记录后代的体色
b.若后代毁灭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