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8
文档名称:

余华《第七天》赏析.doc

格式:doc   大小:132KB   页数:1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余华《第七天》赏析.doc

上传人:s0012230 2018/3/15 文件大小:1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余华《第七天》赏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余华的《第七天》让我想到布尔加科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我是在读第四天的时候,因小说中的调侃和狂欢的基调,而想到布尔加科夫的。
现在回头想想,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仍旧是那个倒霉的布尔加科夫,做了《第七天》或者生命后半场的余华,的衬布。包括那个柔情四射,软不拉几的结尾,太洋溢着俄国作家一向的温情了。而正是这样看似善良的结尾,让人的心掉入冰窖。
我宁可被小说折磨而死,也不愿看到作家露出一丝一毫的松懈,就好像从一个吝啬的人手缝里攥出几个毫子。作家的温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往下写。没有主张,心灵没有方向,不敢了,黔驴技穷了。
这是一种被迫的策略。
余华还是那个余华。我不同意“大失水准”这样的评价。我在青春期狂热地迷恋过这位本乡作家。读过他的所有小说。他的海盐卡夫卡气质和牙科医生的履历都影响过我。《在细雨中呼喊》曾带给我美妙的阅读感受,我至今记得我坐在自己的小床上,抱着书痛哭,是在一个白天的上午或下午。开始看《第七天》时,我随手记录下一条观感:忧伤的中年人的小说。
忧伤,就是余华。这两个词可等量齐观。这位昔日牙医的忧伤,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未减退。整个余华一言以庇之,就是无限的忧伤。而这种无限和忧伤,都是限制在叙述的紧身衣中,因此打上了余华非常个人的标识。他的语言是口语化的,并不一味写冗长的翻译体,他的想象力固着在冷静的手术刀上。
外表冷静的人,内心也许同样冷静,也许是不。余华写的孩子总让人过目不忘。我总念叨这一点。总认为一个好作家就是写孩子写得特别好的人。第三天,杨金彪和杨飞的父子感情,让人回忆起许三观和不是他亲生的儿子。那种非血缘又刻骨铭心的感情又一次勃起了。经历了网络恶搞文化洗礼的我,简直要往基情深处去想象。是否,那个一辈子守身如玉的杨金彪,有没有那么一次,为杨飞而动心。
事实上,我得承认,孩子是世界上最能引起人邪恶之念的源头。美,邪恶,无辜,这三者捆绑在一起。
以腾讯微博上的余华观之,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现实,对时局偶有影射的作家。这再次让我想到了布尔加科夫。
是不是中国的命运,让他难以再在地下室继续卡夫卡式的沉沦,而升华到了《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辛辣飞翔式?姿势,完全变了。
外界传言余华此小说多年前就已完成,一直秘而不宣。我没有花时间去翻查《第七天》为何在此时出笼的前因后果。我想到了一句话:作者最难的一件事是把作品确定下来。
尝试写作的人会感受到这条道路的无有穷尽,甚至一个几行字的小东西,都会让你费尽力气。因为你永远无法自信地确认,它是否已完美地最终完成。而余华另一部影响我至深的随笔集,题目就叫《我能否相信自己》。我相信余华仍旧是一个怀疑主义者,一个怀疑主义者是不那么容易拿出新作的。
在人到中年的余华身上,我看到了他逐一捡起人生的原命题:父亲,母亲,孩子,妻子……他世俗性的一面是以家庭为轴心在旋转的。在以往的小说中,他的忧伤是通过一个个不期而拾的比喻,来到我们眼前的。《第七天》中,比喻仍然是余华的武器。比如“她慢慢扯开那块白布,像是清除堵在门前的白雪。
”这是余华释放感性的时刻,只是过去他要节制得多,而现在,他像一个疲惫的老人,最后决定挥霍着愤怒的情感,向现实抗争。
愤怒,总是离不开忧伤的衬托。这两点,余华都是做到极致的。只是除了杨金彪收养杨飞的段落,除了杨飞和李青恋爱的那段,余华的叙述开始走针了。不是每一个鼓点都敲在了响处。这是情绪在左右作家的控制力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要是我没了工作,可以向杨飞那样复印大学文化的简历,去遍地都是的补****班找一份家教的工作。这让我对晚年生活笃心了很多。
他应该写得再慢一点,慢一点,要成为真正的布尔加科夫,《第七天》还太浅显了,可以当做一次转身的试水。作为一名前粉丝,希望余华能如愿以偿。
我现在还依稀记得那个下午,天灰蒙蒙,沉闷而不可自拔。那时我十一岁,正是百无聊赖的年纪。在一个周末,无书可读,于是翻箱倒柜,最终发现了一本朋友留在这的书,封皮红色,上面写着两个字,活着。
本来只是想随便翻来看看,但打开第一页就停不下来了,等我抬头的时候,已经傍晚。依然记得当时看过之后的感受:这也算一本书吗,死亡接着死亡,等我对故事有所期待时,依然是残酷的死亡。我在那样的年纪不能明白为什么现实是这样的。为什么一个作家要如此残忍。于是,我在剩下的一段时间攒钱,跑到县城唯一的新华书店买下了我能看到的余华的所有的书。
在此之前我读的都是遥远的世界名著,那些美丽而略带残忍的故事激不起我内心真正的疼痛。但对余华的阅读开启了我的另一个世界。后来和小舅在一次对余华的谈论之后,他或许觉得我可以看些别的东西了,于是给了我一本王小波的书,两个作家就这样在我头脑里交汇了。现在看,如果从文学角度说,判断两位依然是困难的,当然我更偏好小波。但我必须诚实的说,余华对于小说的看法我到如今依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