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解析版】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是由【rongfunian】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解析版】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48分)
1.(3分)有些科学家提出硅是“21世纪的能源”,这主要是由于作为半导体材料的硅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硅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
A.
高纯度的单质硅被广泛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
B.
硅可由二氧化硅还原制得
C.
常温时硅与水、空气和酸不反应,但能与氢氟酸反应
D.
自然界硅元素的贮量丰富,并存在大量的单质硅
考点:
硅和二氧化硅..
专题:
碳族元素.
分析:
A、单质硅作为半导体材料被广泛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
B、工业生接受焦炭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制得粗硅;
C、常温时硅能与氢氟酸反应;
D、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
解答:
解:A、硅作为半导体材料被广泛用于制作计算机芯片,故A正确;
B、焦炭和二氧化硅在高温下反应制得粗硅.其中二氧化硅作氧化剂被还原,故B正确;
C、常温时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氢气,故C正确;
D、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硅,即不存在大量的单质硅,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单质硅的性质,留意教材内容的考查,难度不大,可以依据所学学问来回答.
2.(3分)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向H2S水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有利于S2﹣增多
B.
鼓入过量空气有利于SO2转化为SO3
C.
高压对合成氨有利
D.
500℃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氨的合成
考点:
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勒夏特列原理为:假如转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转变的方向移动.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时,该过程必需是可逆的,否则勒夏特列原理不适用.
解答:
解:A、硫化氢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H2S⇌HS﹣+H+,HS﹣⇌S2﹣+H+,加入碱中和氢离子,平衡正向进行有利于S2﹣的生成,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符合;
B、存在平衡2SO2+O2(g)⇌2SO3(g),加入过量的空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二氧化硫的转化率,能用勒夏特利原理解释,故B不符合;
C、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减小,高压有利于合成氨反正向进行,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不符合;
D、合成氨反应N2+3H2=2NH3,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上升平衡逆向进行,500℃左右比室温更利于合成氨反应,是由于此时反应速率增大,催化剂活性最大,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D符合;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难度不大,留意把握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
3.(3分)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熵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的熵变与反应的方向无关
B.
化学反应的熵变直接打算了反应的方向
C.
熵变为正的反应都是混乱度增大的反应
D.
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熵变确定都为正
考点:
焓变和熵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熵变不同,一般为气体>液体>固体,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焓变和熵变的综合判据,当△H﹣T•△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以此解答.
解答:
解:反应能否自发进行,取决于焓变和熵变的综合判据,当△H﹣T•△S<0时,反应可自发进行,能自发进行的反应熵变不愿定都为正,则A、B、D错误;
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则熵变不同,熵值越大,混乱度越大,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焓变和熵变,侧重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为高频考点,留意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焓变、熵变的关系,难度不大.
4.(3分)用1mol•L﹣1 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其pH和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原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反应后溶液的总体积分别是( )
A.
•L﹣1 100mL
B.
•L﹣1 80mL
C.
1mol•L﹣1 60mL
D.
1mol•L﹣1 80mL
考点:
酸碱混合时的定性推断及有关ph的计算..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
依据图象可知,起始时硫酸溶液的pH=0,氢离子浓度为1mol/L,则H2SO4的起始浓度为c(H2SO4)= mol•L﹣1;当加入40 mL 1mol•L﹣1 NaOH溶液时,恰好和硫酸能中和,溶液的pH=7,据此计算出消耗硫酸的体积.
解答:
解:由图象可知,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之前,溶液的pH=0,氢离子浓度为1mol/L,则H2SO4的起始浓度为c(H2SO4)= mol•L﹣1;
当加入40 mL 1mol•L﹣1 NaOH溶液时,恰好和硫酸能中和,溶液的pH=7,依据反应关系式:H2SO4~2NaOH,消耗硫酸溶液的体积V为:2×V× mol•L﹣1=1mol/L×,解得V==40mL,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为:80mL,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酸碱混合时的定性推断及有关溶液pH的计算,题目难度中等,解此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从图象上看,起始时硫酸溶液的pH=0, mol•L﹣1,二是加40 mL NaOH溶液时,恰好和硫酸能中和,pH=7.
5.(3分)有关能量的推断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
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更多
B.
从C(石墨)═C(金刚石)△H=+•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更稳定
C.
由H+(aq)+OH﹣(aq)═H2O(l)△H=﹣•mol﹣1,可知: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
D.
2g ,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2H2O(l)△H=﹣•mol﹣1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硫蒸气变化为硫固体放热;
B、物质能量越高越活泼,越不稳定;
C、浓硫酸溶解过程中放热;
D、2g氢气为1mol,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对应焓变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A、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硫固体变化为硫蒸气吸热,所以前者放出热量更多,故A错误;
B、从C(石墨)═C(金刚石)△H=+•mol﹣1,可知金刚石能量高于石墨,物质能量越高越活泼,越不稳定,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故B错误;
C、由H+(aq)+OH﹣(aq)═H2O(l)△H=﹣•mol﹣1,可知: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molNaOH的溶液混合,浓硫酸溶解放热,,故C错误;
D、2g ,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l)△H=﹣•mol﹣1,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热量变化分析,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留意浓硫酸溶解放热,题目难度中等.
6.(3分)某同学利用家中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可使玩具扬声器发出声音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棒上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H++2e﹣=H2↑
B.
铝质易拉罐将渐渐得到疼惜
C.
电池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
D.
电子方向为:铝质易拉罐→导线→扬声器→导线→碳棒→浸透食盐水的布
考点:
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该装置构成原电池,铝易失电子作负极,碳作正极,负极上铝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碳棒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A错误;
B.铝作负极,负极上铝失电子生成铝离子而被腐蚀,故B错误;
C.负极上铝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铝离子,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铝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所以电池反应式为4Al+3O2+6H2O═4Al(OH)3,故C正确;
D.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的腐蚀,明确原电池原理是解本题关键,依据电解质溶液酸碱性确定发生的腐蚀,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结合电解质的性质书写,易错选项是D,留意电子不进入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中是通过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的,为易错点.
7.(3分)•L﹣1的NaOH溶液、氨水,分别稀释m倍、n倍,溶液的pH都变成9,则m和n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m>n
B.
m=n
C.
m<n
D.
不能确定
考点: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专题:
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
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相同浓度的两种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氨水,加水稀释促进一水合氨电离,但一水合氨照旧存在电离平衡.
解答:
解:氢氧化钠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相同浓度的两种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氨水,加水稀释促进一水合氨电离,但一水合氨照旧存在电离平衡,电离程度照旧小于氢氧化钠,所以要使稀释后溶液的PH相等,则氢氧化钠需要稀释倍数大于氨水,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明确弱电解质电离特点是解本题关键,依据氢氧化钠和一水合氨电离程度来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8.(3分)依据下表供应的数据,推断下列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化学式
电离常数
HClO
K=3×10﹣8
H2CO3
K1=3×10﹣3
K2=3×10﹣11
A.
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CO32﹣+2Cl2+H2O=2Cl﹣+2HClO+CO2
B.
向NaH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2HCO3﹣+CI2=CI﹣+CIO﹣+2CO2+H2O
C.
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2+NaClO+H2O=NaHCO3+HClO
D.
向NaClO溶液通入足量CO2:CO2+2NaClO+H2O=Na2CO3+2HClO
考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依据电离常数分析可知酸性为H2CO3>HClO>HCO3﹣,依据酸性强弱分析可能发生的反应产物;
A、碳酸钠溶液中滴入氯水,次氯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钠;
B、向NaH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氯水中的元素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次氯酸不能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物为次氯酸;
C、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
D、向NaClO溶液通入足量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
解答:
解:依据电离常数分析可知酸性为H2CO3>HClO>HCO3﹣,酸性强的可以反应得到酸性弱的,据此分析推断;
A、向Na2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溶液中碳酸钠过量,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次氯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2CO32﹣+Cl2+H2O=Cl﹣+ClO﹣+2HCO3﹣,故A错误;
B、向NaHCO3溶液中滴加少量氯水,氯水中的盐酸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次氯酸不能和碳酸氢钠反应,产物为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Cl2=Cl﹣+HClO+CO2↑,故B错误;
C、向NaClO溶液中通入少量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aClO+H2O=NaHCO3+HClO,故C正确;
D、向NaClO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次氯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NaClO+H2O=NaHCO3+HClO,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常数的分析推断,主要是与碳酸钠反应的产物分析推断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9.(3分)(2009•四川):①氨水、②盐酸、③氯化铵溶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NH+4):③>①
B.
水电离出的c(H+):②>①
C.
①和②等体积混合的溶液:c(H+)=c(OH﹣)+c(NH3•H2O)
D.
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c(NH+4)>c(Cl﹣)>c(OH﹣)>c(H+)
考点: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盐类水解的原理..
专题:
压轴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盐类的水解专题.
分析:
A.氯化铵电离生成铵根离子,而氨水的电离程度很小;
B.盐酸为强酸,氢离子浓度大,则由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较小;
C.①和②等体积混合的溶液为氯化铵溶液,利用质子守恒来分析;
D.①和③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氨水的电离大于氯化铵中铵根离子的水解.
解答:
解:A.氯化铵为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后产生大量的NH4+,氨水为弱电解质只有少量的NH4+产生,则c(NH+4):③>①,故A正确;
B.在水中加入酸和碱都抑制水的电离,但是盐酸中的氢离子浓度大于氨水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则水电离出的
c(H+):①>②,故B错误;
C.盐酸和氨水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盐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由质子守恒可知,
c(H+)=c(OH﹣)+c(NH3•H2O),故C正确;
D.①和③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即氨水的电离大于氯化铵的水解,则c(NH+4)>c(Cl﹣)>c(OH﹣)>c(H+),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以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相关学问,对于考生的要求较高,难度中等.
10.(3分)歌曲《青花瓷》中所描绘的“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等图案让人赏心悦目,但古瓷中所用颜料成分始终是个谜,近年来科学家才得知大多为硅酸盐,如蓝紫色的硅酸铜钡(BaCuSi2Ox,铜的化合价为+2),下列关于硅酸铜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为BaO•CuO•2SiO2
B.
性质稳定,不易脱色
C.
易溶于强酸和强碱
D.
x等于6
考点:
无机非金属材料..
专题:
碳族元素.
分析:
A.依据硅酸盐中氧化物的书写挨次来书写;
B.硅酸盐性质稳定;
C.硅酸盐能和强酸反应;
D.硅酸铜钡的化学式为BaCuSi2OX,利用钡、铜、硅、氧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解答:
解:A.硅酸盐用氧化物形式表示时,书写挨次为:活泼金属氧化物、不活泼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硅、水,所以硅酸铜钡用氧化物形式表示:BaO•CuO•2SiO2,故A正确;
B.BaCuSi2O6中铜显+2价,二价铜离子不简洁被还原,所以性质较稳定,不简洁褪色,故B正确;
C.BaCuSi2O6是弱酸盐,所以能和强酸反应,和强碱不反应,故C错误;
D.在硅酸铜钡中的铜元素化合价为+2,硅元素化合价为+4,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钡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由化学式为BaCuSi2OX,依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得:(+2)+(+2)+(+4)×2+(﹣2)×x=0,解得x=6,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硅酸盐的性质及利用化学式和元素的化合价来计算原子个数,难度不大,明确硅酸盐用氧化物形式表示时书写挨次,同学应利用信息中元素的化合价和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并结合化合价计算的原则来进行计算.
11.(3分)某恒温密闭容器发生可逆反应:Z(?)+W(?)⇌X(g)+Y(?)△H,在t1时刻反应达到平衡,在t2时刻缩小容器体积,t3时刻再次达到平衡状态后未再转变条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Z和W在该条件下至少有一个是为气态
B.
t1~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两时间段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
C.
若在该温度下此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c(X),则t1~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的X浓度不相等
D.
若该反应只在某温度T以上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随温度上升而减小
考点:
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专题:
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
A、由于正反应速率不随反应时间和压强的转变而转变,故Z和W都是不是气体;
B、依据图象可知,只有X是气体,Y可以是气体或不是气体,所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摩尔质量始终不变或不等;
C、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该温度下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c(X)是定值,则t1~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的c(X)相等;
D、该反应在温度为T0以上时才能自发进行,依据△H﹣T△S<0,得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上升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解答:
解:A、依据图象可知,正反应速率不随反应时间和压强的转变而转变,故Z和W都是不是气体,故A错误;
B、结合图象可知,X是气体,Y可能不是气体或是气体,所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摩尔质量始终不变,或不相同,故B正确;
C、由于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该温度下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c(X)是定值,则t1~t2时间段与t3时刻后的c(X)相等,故C错误;
D、由于该反应在温度为T以上时才能自发进行,依据△H﹣T△S<0,得出该反应是吸热反应,上升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有关计算、化学平衡图象等,推断t2时刻转变条件是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12.(3分)某污水中含有Fe3+、Ag+、Cu2+等离子,某工厂接受电解的方法处理该污水,具体的做法是:~,通过电解生成Fe(OH)3.Fe(OH)3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污物而沉积下来,有净化水的作用,阴极产生的气泡把污水中悬浮物带到水面形成浮渣层,刮去(或撇掉)浮渣层,即起到了浮选净化的作用.该厂污水处理设计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了增加污水的导电力气,可向污水中如入适量的Na2SO4固体
B.
甲装置中Fe电极的反应为Fe﹣3e﹣=Fe3+
C.
为了使该燃料电池长时间稳定运行,电池的电解质组成应保持稳定,电池工作时,循环物质为H2O
D.
CH4参与反应,
考点:
常见的生活环境的污染及治理;电解原理..
专题:
电化学专题.
分析:
甲装置为电解池,乙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原电池工作时,通入甲烷的一级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电极反应是CH4+4CO32﹣﹣8e﹣=5CO2+2H2O,通入氧气的一级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反应为O2+2CO2+4e﹣=2CO32﹣,电解池中Fe为阳极,发生Fe﹣2e﹣=Fe2+,阴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H2↑,二价铁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氧气氧化到正三价,4Fe2++10H2O+O2=4Fe(OH)3↓+8H+,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A.~,通过电解生成Fe(OH)3沉淀时,加入的使导电力气增加的电解质必需是可溶于水的、显中性的盐如:Na2SO4固体,故A正确;
B.电解池中Fe为阳极,发生Fe﹣2e﹣=Fe2+,故B错误;
C.电池是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负极电极反应是CH4+4CO32﹣﹣8e﹣=5CO2+2H2O,正极反应为O2+2CO2+4e﹣=2CO32﹣,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只有二氧化碳,故C错误;
D.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是CH4+4CO32﹣﹣8e﹣=5CO2+2H2O, gCH4参与反应,,,C电极的电极反应为:2H++2e﹣=H2↑,,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和电解池串联的综合学问,难度较大.留意把握电解池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把握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13.(3分)(2022•江西模拟)“封管试验”具有简易、便利、节省、绿色等优点,观看下面四个“封管试验”(夹持装置未画出),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热时,①上部汇合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
B.
加热时,②、③溶液均变红,冷却后又都变为无色
C.
④中,浸泡在热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浅
D.
四个“封管试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考点:
性质试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
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试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氯化氢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
B.依据氨气使酚酞变红的原理解答,依据二氧化硫与品红作用的原理解答;
C.依据二氧化氮的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原理解答;
D.可逆反应,须在同等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进行,又能向逆反应进行.
解答:
解:A.加热时,①上部汇合了固体NH4Cl,是由于加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的顶部反应生成氯化铵,不是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故A错误;
B.②中氨水显碱性,使酚酞变红,加热时,氨气逸出,冷却后,氨气又和水反应,变成红色,二氧化硫与品红显无色,加热后二氧化硫逸出,显红色,故B错误;
C.2NO2 (g)⇌N2O4(g)△H=﹣,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上升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颜色变深,④中浸泡在热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反之变浅,所以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浅,故C正确;
D.氯化铵受热分解,与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不是可逆反应,因前者须加热,后者只要在常温下,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以“封管试验”为载体,考查了相关的反应,解答须理解记忆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题目较简洁.
14.(3分)某溶液中仅含Na+、H+、OH﹣、CH3COO﹣四种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四种离子之间不行能满足:c(Na+)>c(OH﹣)>c(CH3COO﹣)>c(H+)
B.
若满足:c(CH3COO﹣)=c(Na+),则该溶液确定呈中性
C.
若溶液中的溶质仅为CH3COONa,则离子间确定满足:c(Na+)>c(CH3COO﹣)>c(OH﹣)>c(H+)
D.
若溶液中的溶质为CH3COONa和CH3COOH,则溶液中离子间可能满足:c(CH3COO﹣)>c(Na+)>c(H+)>c(OH﹣)
考点: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盐类水解的应用..
专题:
盐类的水解专题.
分析:
A.依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OH﹣)>c(CH3COO﹣)>c(H+)是有可能的;
B.依据电荷守恒可推断c(Na+)+c(H+)=c(OH﹣)+c(CH3COO﹣);
C.若溶液中溶质仅为CH3COONa,则水解显碱性;
D.若溶液中的溶质为CH3COONa和CH3COOH时,由于不能确定是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还是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所以溶液的酸碱性无法确定,如CH3COOH较多,则溶液可能呈酸性.
解答:
解:A.如溶液中NaOH过量,且碱性较强,则可存在c(Na+)>c(OH﹣)>c(CH3COO﹣)>c(H+),故A错误;
B.溶液存在电荷守恒c(Na+)+c(H+)=c(OH﹣)+c(CH3COO﹣),若满足:c(CH3COO﹣)=c(Na+),则c(H+)=c(OH﹣),该溶液确定呈中性,故B正确;
C.若溶液中溶质仅为CH3COONa,则水解显碱性,应存在c(Na+)>c(CH3COO﹣)>c(OH﹣)>c(H+),故C正确;
D.如CH3COOH较多,则溶液可能呈酸性,可能满足:c(CH3COO﹣)>c(Na+)>c(H+)>c(OH﹣),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以及弱电解质的电离等问题,题目难度中等,留意依据溶液离子浓度的关系结合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等学问解答.
15.(3分)某同学用以下试验用品设计验证碘化钾与氯化铁反应的限度:•L﹣1 •L﹣1 FeCl3溶液、CCl4、淀粉溶液、KSCN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等.该同学设计的试验方案如图:依据以上试验方案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L﹣1 KI溶液
B.
试剂d是KSCN溶液
C.
说明该反应已经发生的理由是③的下层呈紫色
D.
说明该反应是有限度的试验现象是④的上层溶液毁灭血红色
考点: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专题:
试验设计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
A.•L﹣1 FeCl3溶液;
B.需KI溶液过量,保证FeCl3溶液充分反应,可以用KSCN溶液(即操作④,试剂d),来检验三价铁是否剩余;
C.四氯化碳密度大于水,在下层,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混合液分层,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在下层,有碘生成说明反应已经开头;
D.通过验证有Fe3+残留,说明该反应是有限度,硫氰根离子与铁离子显示血红色;
解答:
解:A.该试验的目的是验证碘化钾与氯化铁反应的限度,通过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确定的限度,所以需KI溶液过量,保证FeCl3溶液充分反应,•L﹣1 FeCl3溶液,故A错误;
B.可以用KSCN溶液(即操作④,试剂d),来检验三价铁是否剩余,假如溶液显红色,说明三价铁剩余,KI溶液和FeCl3溶液反应不彻底,反之则进行彻底,所以试剂d是KSCN溶液,故B正确;
C.滴加试剂CCl4,(即操作③,试剂C)用力振荡一段时间,下层CCl4毁灭紫红色,说明有碘生成,KI和FeCl3发生反应:2KI+FeCl3=I2+2KCl+FeCl2,故C正确;
D.说明该反应是有限度,通过验证有Fe3+残留,铁离子能够与硫氰根离子反应生成红色的络合物硫氰化铁,据此检验铁离子是否存在,所以试验现象是④的上层溶液毁灭血红色,说明该反应是有限度,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是一道验证碘化钾与氯化铁反应的限度的题目,要求同学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力气,留意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是高频考点,题目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