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学海导航】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卷8:必修2第7、8单元 】是由【28691963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学海导航】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检测卷8:必修2第7、8单元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单 元 检 测 卷(八)
(考试范围:必修2第七、八单元)
时量:40分钟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12道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很多区,没有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也没有储备籽种……集体农庄庄员们和个体农夫们由于饥饿现在正濒临死亡……工作人员正暴力征粮。”斯大林回信说:“庄稼人在‘耍滑头’,他们要让工人、红军没有饭吃。庄稼汉们实质上是向苏维埃政权宣战。”据此分析,两人观点的主要区分在于
A.是否看到了严峻的粮食危机 B.是否看到了严峻的政治危机
C.是否要维护苏维埃的利益 D.是否要维护农夫们的利益
(俄)上世纪二三十年月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试验,即“追随抱负的试验、面对现实的试验、回归抱负的试验”。其中“面对现实的试验”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斯大林模式
,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散的工人。”可见,该宣扬画所反映的直接社会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乐观性
B.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
C.苏联农业集体行动的开展
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的显现
,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其次,但是很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大事经常发生,有人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这从根本上说明
A.苏联的方案经济体制尚有活力 B.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峻的弊端
C.苏联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 D.苏联的科技和工业水平极端低下
,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毁灭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进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 D.确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逝。再比如,在生态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全部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连续接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这张示意图反映了
①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确定成效 ②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部分缓解
③苏联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④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方法以帮忙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斗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常期的需要,以及鼓舞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上述材料应出自
A.《欧洲联盟条约》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马歇尔方案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成员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亚洲、大洋洲到南北美洲。其中,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有的领土横贯大陆,有的是浩瀚大洋中的岛屿”。这一国际组织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亚太经合组织 C.欧洲联盟 D.东南亚国家联盟
,亚太经合组织(简称APEC),成员国贸易及外交部长发表声明称,为巩固全球及亚太脆弱的经济复苏势头,各成员国全都同意至少在三年内不会设置新的贸易壁垒,下面有哪个组织提倡的原则与之相类似
A B C D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协议,我们不能一边是多极世界,另一方面却全球只有单一储备货币。”对此生疏正确的是
A.法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提倡者 B.美元照旧是最主要的国际货币
C.萨科奇期望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改革 D.布雷顿森林体系至今作用巨大
12.《今日美均关税尽管只有3%,但对浓缩橙汁征收的关税为30%,玻璃制品和瓷器为38%。美国有300多种反倾销税,还有配额、补贴、法律阻碍、繁文缛节拖延等手段以疼惜本国相关产业不受冲击。这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加剧国家间利益的争夺 B.美国一贯坚持关税疼惜主义政策
C.美国竭力主见国际贸易自由化 D.美国的做法实质是反对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52分)
13.(25分)苏联解体二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宽敞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毁灭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的确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推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训练,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状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实行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人物之一。
材料二 由俄罗斯训练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当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留意实际成就,不太留意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主见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大事?(2分)结合所学学问,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8分)
(2)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4分)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6分)
(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生疏。(5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转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雷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受的很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状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
——格雷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快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呈现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始终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长期。”
——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生疏。(12分)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15.(15分)贸易疼惜主义是20世纪30年月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马上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
……很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靠性减小了。
材料二 出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学问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或许是一次人类理解力气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叹:“我不信任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难。”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期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期望的人。”
材料三 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明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进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需作出互利互惠的支配,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卑视待遇。”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形成缘由。(8分)
(2)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之间的内在联系。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进展产生的重大作用。(7分)
单元检测卷(八)
1.D 从二人的身份和立场可以推断二人的动身点都是为了维护苏维埃的利益,二人的区分只是角度不同。前者是站在维护农夫利益的角度上说话,后者是为了维护工人和红军的利益。
2.B 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月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试验,分别指的是苏联探究社会主义的三大试验:第一次,追随抱负的试验是指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试验,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次次,是面对现实的试验,指列宁从国情动身进行的试验,也即新经济政策。第三次,回归抱负的试验,指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3.B 余粮收集制主要是挫伤了农夫乐观性,排解A;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已经全面开展的状况下,懒散的工人是不受欢迎的,选B;农业集体行动与工人关系不亲热,排解C;D项的主要表现为方案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选B。
4.B 依据材料可以生疏到,斯大林体制片面进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农业和轻工业进展长期滞后,人民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分析各选项,D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A、C两项是表面现象;“根本上”应指B项“斯大林体制存在着严峻的弊端”。
5.D 本题旨在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学问和分析理解问题的力气。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B项错误;尽管A项表述正确,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果,与农业无关,所以不能选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照旧是方案经济体制,所以不能选C;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确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进了工业的进展,故D项正确。答案D。
6.B 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逝”、“关闭了全部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确定性。
7.D ①的表述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相符合。②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该示意图只能反映苏联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不能反映农业产量的提高,故③不正确,④正确,答案为D。
8.B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材料反映的是帮忙会员国复兴与建设,救济进展中国家,这属于世界银行职能。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机构,故B正确。
9.B 本题考查同学的分析力气。亚太经合组织从地域来看,属于亚太地区;从成员看,既有进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故B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只有北美三国;欧洲联盟成员只是在欧洲地区;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东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组织。
10.A A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它提倡自由贸易原则,强调削减贸易壁垒;B、C分别是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是金融体系,不是贸易体系;D是北约,是政治、军事组织
。
11.B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提倡者是美国,A不正确;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C不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月已经瓦解,D不正确。材料中法国前总统萨科奇认为,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进展,但世界货币体系不能只有美元一种储备货币。各选项中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提倡者是美国;C项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D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月已经瓦解。答案B。
12.A 材料反映美国推行贸易疼惜主义,但“一贯”的表述不能体现,B项错误;C项“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表述与材料的意思完全相反;贸易疼惜主义的做法是应对全球化的一种措施,不能说是反对经济全球化,这恰恰说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间的竞争激烈,因此D项错误,A项正确。
13.(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2分)
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气薄弱;粮食供应困难。(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即可,4分)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世纪20年月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进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答出两点即可,第一点为必答要点,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4分)
(2)乐观:改革取得了确定的经济成效,在确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2分,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4)略。
14.进展阶段:(1)16世纪开头,在新航路开拓的推动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头毁灭,开头了全球化的过程;(2)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次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快速进展。
历史必定:依据进展阶段,得出其全球化是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
深远影响:乐观:第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其次,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第五,为解决人类社会进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供应了有利条件。
消极:第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其次,世界经济进展的波动性增加;第三,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第四,加大世界进展的冲突性;第五,加剧世界进展的担忧定性。第六,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中国):在机遇和挑战的外部形势下,中国的出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乐观加入区域合作和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进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气;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进展高新产业,制造学问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进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可体现如下观点: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利大于弊。其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对进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
15.(1)特征:国际贸易增长几乎停滞,国家间外贸联系减弱。(2分)
缘由:20世纪30年月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面对危机,各国都实行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政策;人类对威逼其自身利益的全球性危机还缺乏必要的合作生疏。(6分)
(2)联系:材料一中主要国家政府加强贸易疼惜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和国际关系的紧急,促使各国生疏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3分)而材料三正是在吸取材料一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努力,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作用:在客观上制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进展。(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