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模块综合检测 】是由【xinyal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同步备课参考+课堂新坐标】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学案:模块综合检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缘由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图中天体M的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内部,因而只可能为水星或金星。第2题,天体M距太阳比地球近,表面温度过高,不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同时天体M也不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答案】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先后于202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和11月1日5时58分10秒,在酒泉卫星放射中心点火放射升空。2021年11月3日和1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之后“神舟八号”脱离“天宫一号”,并于17日返回地面。据此完成3~4题。
3.“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点火放射时,地球绕日公转位置最接近下图中的(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4.从“天宫一号”放射到“神舟八号”返回地面期间,酒泉卫星放射中心昼夜变化是( )
A.昼长夜短,昼渐长 B.昼长夜短,昼渐短
C.昼短夜长,昼渐长 D.昼短夜长,昼渐短
【解析】 第3题,“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放射时,太阳直射点刚过赤道且位于南半球,据图中信息推断,地球公转位置最接近a点。第4题,从“天宫一号”放射到“神舟八号”返回地面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连续向南移动,故酒泉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答案】
黄河口是我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据此回答5~6题。
5.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积累作用 D.河流的积累作用
6.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缘由是( )
①河流搬运力气增加 ②渤海区下沉快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 ⑤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第5题,河口三角洲地区由于河流流速减慢,泥沙往往易于沉积,形成地势低平的湿地,所以是河流的积累作用形成了黄河口湿地。第6题,黄河泥沙越大,在河口越简洁形成更多的湿地,以前由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不留意生态建设,致使水土流失严峻,大量泥沙在河口积累形成很大的湿地。但近年来由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加强、小浪底水库蓄水拦沙使到达河口的泥沙量有所下降,同时黄河水在下游地区被河南、山东大量取水,致使到达河口的水量削减,也影响了冲刷到河口的泥沙量。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河口湿地增长趋缓。
【答案】
读某地1月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7~8题。
7.甲、乙两个气压系统的形成缘由是( )
A.夏季海洋温度较低,形成了冷高压
B.冬季海洋温度较高,形成了暖高压
C.因海洋地势较低而形成了高气压
D.高空气流积累,重力下沉形成了高气压
8.P地此时的盛行风没有给沿岸带来大量降水的主要缘由是( )
A.P地沿岸此时的风主要由大陆吹向海洋,空气干燥
B.P地沿岸地势低平,没有迎风坡
C.P地沿岸有寒流经过,对该地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D.P地沿岸此时为冬季,空气中所含水汽少
【解析】 第7题,1月份为南半球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海洋增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中心。选D。第8题,P地此时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但由于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作用明显,因此沿岸地区降水少,这也是沿岸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缘由之一。选C。
【答案】
下图是由中心气象局发布的某城市2022年1月19日~22日的天气预报。读图,回答9~11题。
9.图示连续4天内,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为( )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10.下列为某争辩性学习小组绘制的该城市4天内天气要素变化示意图,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 )
11.与1月19日相比,1月22日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解析】 第9题,4天内,该城市气温快速下降;经受了多云到阴雨,再多云转晴的天气变化过程,因此为冷锋过境。第10题,受冷锋过境影响,气温持续下降,风速应先增大后减小;锋面四周云层加厚,毁灭阴雨天气,故云量应先增多后削减。第11题,风和降雨能对大气起到“洗涤”作用,大气中一部分污染物被风带走,一部分污染物作为水汽分散核随雨水降落,因此冷锋过境后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提高。
【答案】
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存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12~14题。
月份
1
2
3
4
5
6
月平均气温(℃)
-
-
月平均降水量(mm)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
月平均降水量(mm)
( )
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支配不均
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
13.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禁止耗水产业的进展
B.改进耕作和浇灌方式
C.建筑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14.该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若实行大水漫灌,会导致( )
A.毁灭地下水漏斗 B.土地盐碱化
C.土壤板结 D.绿洲面积扩大
【解析】 第12题,表中数据反映了水资源一年内各月变化状况,明显看出季节支配不均。第13题,改进耕作和浇灌方式可以削减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铺张,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14题,土壤板结是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有机质缺乏的结果;地下水漏斗是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结果。
【答案】
下图为台湾不同季节四周海疆海流分布状况图.读图,完成15~16题。
图1 图2
15.若某公司想将货物以船运方式由高雄运往基隆,则必需选哪张图中的季节并以何种方式运送最为省时( )
A.图1、海运 B.图1、河运
C.图2、海运 D.图2、河运
16.若调查得知台湾四周海疆水温分布如下图,则可能依据________月状况绘制而成( )
①1 ②2 ③7 ④8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15题,最佳方式可依据图中洋流的流向,应选择顺水的方式运送。第16题,同纬度海疆,距离海洋越远,水温越低,说明是冬季。
【答案】
读下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六处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地方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②⑤两地 D.①⑥两地
18.与②→③→④地自然带更替相像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解析】 ①地受地形影响虽地处赤道地区但形成了热带草原带;⑥地受地形、洋流影响虽然地处回归线四周,但形成了热带雨林带。②③④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③→④地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主要是降水的差异造成的。图中⑥→⑤→④降水渐渐削减,自然带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这种分异与②→③→④的自然带更替相像。
【答案】
阅读下列语句,完成19~20题。
①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这里的山歌排对排,这里的山歌串对串。②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很多“之”字形,始终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了。③西抵多瑙河畔的大片土地,东西交通也因此畅行无阻。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9.交通线路最可能呈网状分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相同长度、相同等级的交通线路,造价较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9题,语句①②④描写的均是山区交通线;③中的“多瑙河”是关键词,描写的是西欧平原上的交通线,这里的交通线路呈网状分布。第20题,与平原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得多。
【答案】
二、综合题
21.读某区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2)此时通过A地等压线的气压值是________百帕,A地盛行________(风向)风,B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
(3)甲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B地盛行风形成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南半球1月份(属于夏季),澳大利亚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形成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依据乙图中南回归线向北气压渐渐减小的规律,可计算A地等压线的气压值,并判别其风向(留意A地在北半球)。第(3)题,依据B地气压和风向推断甲图所属月份,再从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的角度说明B地盛行风的成因。
【答案】 (1)1月份,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澳大利亚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形成甲图中澳大利亚大陆为低压,印度洋上为高压的气压分布形势。
(2)1008 西南 热带草原气候
(3)1 北半球东北信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
2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
材料二 下表为该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单位:mm)月支配表。
(1)图中A、B两地相对高度为________,河流剖面图甲、乙、丙由上游到下游依次为________,M处发育成河谷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该地6、7、8三个月降水量差异的主要缘由。
(3)近几十年,丁处0米等高线向远离大陆方向凸出,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形成这种现象的缘由。
【解析】 第(1)题,先读出B地的海拔,再减去A地的海拔,可算出A、B两地相对高度;河流上游多“V”形谷,经中游至下游河道越来越宽;M河谷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主要分析天气系统对图示地区的影响,侧重分析6、7、8月所受天气系统的差异。第(3)题,丁地位于河口四周,河流泥沙的沉积作用对当地地形影响较大;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河口三角洲的面积不断扩大。
【答案】 (1)200米~250米 乙、丙、甲 该地断层发育、岩石裂开,易被流水侵蚀为谷地
(2)6、8月降水多,7月降水相对少。6月份受准静止锋的影响,阴雨天较多;7月份受副高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较少;8月份常受台风影响,多暴雨。
(3)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破坏植被等的影响,丁处河流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泥沙在入海口沉积形成三角洲。
2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________(自然带)。该自然带所在地气候形成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两斜线区域面积不同,试从地形、洋流两方面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解析】 第(1)题,首先要擅长从图中提取信息,如图中有两处用斜线表示的热带雨林带,且位于赤道四周。在回答该带形成的缘由时,应着眼于气候,尤其是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及其降水等方面。第(2)题,要运用比较法,从面积的大小、地势的凹凸、寒暖流的不同影响等方面,分别说明巴西亚马孙平原同非洲刚果盆地形成热带雨林区域面积不同现象的缘由。
【答案】 (1)热带雨林带 位于赤道四周,受赤道低压把握,上升气流为主,多对流雨
(2)地形方面,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面积大,东低西高,非洲的刚果盆地面积小,开口向西;洋流方面,亚马孙平原受东面(巴西)暖流影响较大,刚果盆地则受到西侧寒流的影响。
24.某地区位于川东三峡库区的腹心地段,属亚热带潮湿季风气候,地形、多为褶皱山地,地下常有软硬相间的岩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滑坡灾难危急性因素评价
坡角与滑坡发生次数的关系
(1)指出该地区滑坡危急性最严峻的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
(2)说明该地区滑坡发生次数与坡角的关系,从滑坡危急性的外在因素分析如何避开和降低坡角对滑坡危急性的影响。
【解析】 第(1)题,依据滑坡灾难危急性因素评价图中内在因素、外在因素的权重找出相关信息。第(2)题,据图说明滑坡发生次数与坡角的关系;从土地利用、交通工程等方面分析避开和降低坡角对滑坡危急性的影响。
【答案】 (1)自然因子:坡度。人为因子:土地利用。
(2)关系:坡角为20°~35°时,最有利于滑坡发生,而坡角小于20°或大于40°的地形滑坡发生次数较少。措施:坡角20°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开开垦耕种(或实行退耕还林,疼惜地表植被);避开在脆弱地带进行交通、工矿工程施工;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难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