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该【【创新设计】2022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增分特色练 第5天 】是由【1875892****】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创新设计】2022高考语文三轮考前增分特色练 第5天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5天
一、文学名著(5分)
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梅早就不哭了,她已经忍住了眼泪。她抬起头来,由于她听见瑞珏的哭
声。她……不敢看瑞珏的满是泪痕的脸。然而她听见瑞珏的最终几句话,
便坐起来,用手蒙住瑞珏的嘴,瑞珏便不往下说了,只是把头俯在梅的
肩上,细声抽泣。梅表姐随张太太到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当瑞珏了
解到觉新和梅的旧情后,内心的担忧促使她迫不及待地前去向梅诉说自
己的苦恼,她期望梅能够放弃觉新,成全自己与觉新的感情。(《家》)
B.成语“舌战群儒”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它说的是面对曹操大军,
东吴君臣和战难定。为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面对张昭、步骘等人
的诘难,分别以刘备的大仁大义,苏秦、张仪的匡扶人国之谋等予以驳
斥,驳得东吴群臣失色无语,为最终说服孙权扫清了障碍。(《三国演义》)
C.《红楼梦》中王熙凤对三次进荣国府的刘姥姥有着不同的态度:刘姥姥
一进荣国府,王熙凤态度不冷不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王熙凤利用她
讨贾母快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重病的王熙凤把女儿托付给她。
D.《巴黎圣母院》中,愚人节这天,格雷沃广场像一个大海,汇成了巨大
的人的浪潮。时钟敲了12下,在观众的叫喊声中,圣迹剧最终开演,
这是诗人甘果瓦的得意之作。
解析 从原文“我真想我走开,让你们幸福地过日子”这句话看,瑞珏的情感是冲突的,“迫不及待地前去”也与作品的实际内容不符。
答案 A
二、语言综合运用(15分)
2.古诗人经常触景而生情,如苏轼看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雄奇景象,就想起自己“早生华发”,感叹“人生如梦”。现实生活中有
很多的景物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的感慨,请你写下来。(15分)
要求:(1)侧重描写,情景交融;(2)运用比方修辞和第一人称;(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凝视着雪地里的梅树,它正发出闪闪的亮光,溶化的雪水一滴滴从树枝上滴落,好像是被大雪掩盖的太久而流下的委屈的泪水。残余的雪在阳光下溶化成水滴,顺着梅花的花瓣滴下去。经过雪水洗涤后的梅花更加晶莹。我把鼻子用劲靠近花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淡淡的暗香,涌入我的鼻腔;清爽的气息,沁入我的心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首诗的意境。我连续凝视着它,感受着梅花带给我的香意,感受到了春天到来的气息,感受到了梅花独立寒冬的那一份士气。
三、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和柳如是①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季节,可是它照旧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直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③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出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我猜想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期望红豆“神树”给他们带来纯真美满的婚姻爱情?抑或不育不孕者希冀“神树”治好他们的生理疾患?可是,他们是拜错了“神”的呀,要知道,钱柳爱情最终是以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剧落幕的,而这棵红豆树也有如此漫长的年头未开花结果了,它还能管得了人间情爱的“开花结果”之事吗?
④我收起了雨伞,干脆让细雨淅淅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脸蛋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他在谈萌发写作此著缘起时说:“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一位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生疏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受的人就会明白,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宏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⑤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老公在胎仙阁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明显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告,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愿伴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秀丽的红豆之花,确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⑥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⑦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直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⑧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⑨惋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四周,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座再造的红豆山庄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沉没了——我更观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而不群的身姿!
⑩绵密的细雨,照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
【注】 ①柳如是(1618—1664),秦淮名姬,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官僚钱谦益。清军兵临城下,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深思无语,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氏硬拖住。
3.文章第①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试分条作答。(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照应题目,开头即点出所吟咏的对象——红豆树,并说明其在钱柳情史与遗存踪迹中的独特价值,为下文开放谈论张本;(2)借细雨、废墟、孤树,为全文奠定了愁闷凝重的感情基调。
4.结合原文,解释第④段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以设问引发人们的思考:人们往往错误会读陈寅恪先生的创作初衷,难以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而惭愧;对先生一贯奉行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我们这些后来者往往难以做到而内疚。
5.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何妙处?试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贯穿全文,勾连全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2)营造了掩盖全篇的凝重清冷的抒情氛围,契合了作者沉郁的思想感情,点染了钱柳故事的悲剧颜色。
6.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表达了自己对待历史的观点态度,试结合文本内容,加
以探究。(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误读历史,必定导致愚昧的行为。人们把红豆树当做神树,盲目祈祷爱情和生育,是一厢情愿的无知。(2)正视历史,才能获得有益的精神滋养。人们对陈寅恪和柳如是缺乏正确的理解,难以铸就强大的精神风骨。(3)修复历史,要敬重历史,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人们对红豆山庄的盲目重建,只能让历史真相渐行渐远,让人们的心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越来越迷失。(须结合原文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