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9
文档名称:

虹口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649KB   页数:7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虹口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allap 2018/3/17 文件大小:64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虹口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前言
在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成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民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的指导下,都江堰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虹口乡如何利用既有的优势资源推动农业发展和地方发展,实现农民生存、生活等多方面的整体改善,成为虹口当前和未来一个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虹口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特色经济,具有社会现实意义和政策示范意义。
通过全面完善农村居住、生活、政治、教育、卫生、就业、市场、文化、社会保障环境,实现农民意识、身份、职业、技能等全方面的转变。
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农民在短期内年收入超过万元成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示范基地。实现虹口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生态型、节约型、持续型发展的改革模式的成功。
长期来看,更成为引导社会发展的一大模式与新路。虹口农民的生活、生存方式将成为21世纪科学、持续、生态、健康、富裕的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和开创者。
虹口特色发展模式具有广泛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示范作用。
□第一部分基础情况
◎虹口概况
虹口区域图
及虹口——龙溪自然保护区区域图
一、地理位置
虹口乡位于都江堰市西北部,白沙河中上游两岸及都江堰市边陲,高山地区,一九九七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乡政府驻桐麻坎,(集镇规划老区)在白沙河东岸,东经103度39分,北纬31度6分,海拔980米,距都江堰市21公里,全乡总面积364平方公里,占地幅员面积是都江堰总面积的30%,西北面与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汶川县相接,东面与彭州市相邻,南与都江堰市紫坪铺镇接壤。全乡幅员面积364平方公里。
乡境内最高山为光光山,海拔高达4582米,是白沙河的发源地,白沙河为境内主河,汇内二十余条河沟南下,流经紫坪镇境内,注入岷江,,,白沙河水质清澈透明,未受污染,达到国家地面水标准中一类水质标准要求,是都江堰市及成都市水质量好的饮用水水源,,,。
二、人口情况
10个村,59个村民小组,1682户,总人口62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5890人,非农业人口210人。
三、森林资源保护情况
天然林保护工程97830亩,退耕还林8033亩,其中:2000年3500亩,2001年1213亩,2002年1820亩,2003年1500亩。境内森林面积为25400公顷,%。
四、通讯光纤情况
安装电话428门,手机3100部,光纤电视156户。
五、经济收入情况
2002年2840万元,2003年2986万元,2004年3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2年3321元,2003年3501元,2004年3810元。
六、农业产业化情况
三木药材45000亩,年产量550吨,产值492万元,人均834元;
猕猴桃7600亩,年产量3800吨,1672万元,人均2833元;
无公害蔬菜2100亩,产值52万元,人均100元;
冷水鱼养殖水面20亩,带动农产40户,产量275吨,产值1100万元;
山羊5000只,产值10万元,人均180元。
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5年27km。
八、劳务输出情况
外出务工1958人,收入756万元,农家园136户,收入1000万元,转移劳动力540人。
长远地看,农业就业和农业新增收入渠道需要大力拓展。
九、教育及卫生设施情况
有学校三所,卫生院一个,村级卫生站三个。
关于虹口的其他详细资料见《虹口乡情调查报告》
整体来看,虹口属于典型的农村经济结构,其山地形态明显。
虹口发展多年来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要求和保护下,其自然资源保存良好。
同时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基础设施方面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环保的新需求对基础设施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当前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成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民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
”的指导下,都江堰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大背景下,虹口乡如何利用既有的优势资源推动农业发展和地方发展,实现农民生存、生活等多方面的整体改善,成为虹口当前和未来一个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虹口优势分析
优势之一【原生性特征明显】
1、虹口发展一直本着环保的原则,发展中没有受到太多的现代文明的影响,维持着原生的乡村原貌和自然原貌。与城市的明显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