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寒食节起源新论
张勃
摘要:寒食节,因禁火寒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寒食节的起源曾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的研究成果也给予了笔者许多启发。但他们多采用研究历史事件的方法,来考察寒食节这一属于民众生活范畴的民俗事象的历史。他们更多地关注民俗事象的时间,关注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民俗事象的相似性,注重史家叙事,而忽略了对民俗主体——民众的审视。本文将力避这些缺憾,将目光投射在民俗主体上面,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关注他们如何在历史大背景之中,在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之上,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进行着有意识的文化创造,并试图运用以流证源的方法,阐述一个与他们迥异的观点,即寒食节起源实与介子推密切相关。
关键词:寒食禁火习俗起源介子推
寒食节,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传统节日,曾流行于全国各地。节期及长短最初不定,后来固定于冬至后105日,一说103日;也有以清明为参照的,谓在清明前一或二日,或者以为清明节就是寒食节。其节俗的核心内容是禁火和寒食,即节日期间禁止用火,要吃冷食。这一诡异的节俗引起了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寒食节起源的关注:为什么在滴水成冰的隆冬或者乍暖还寒的初春,在最需要热食的时候,在最需要火的温暖的时候,人们却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这一千古之谜同样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与研读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形诸文字,以就教于方家。
对前人有关寒食节起源诸观点的思考
对寒食节起源的关注,至少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可以说代有其人,如南北朝的宗懔、隋代的杜公瞻,唐朝的李贤、李涪、段成式,宋代的罗泌、洪迈,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今人谢国桢、李玄伯、李亦园、裘锡圭、庞朴、杨琳、陈久金、陈江风、汪宁生诸先生,他们或撰写专文加以论述,或在有关著作中辟出章节予以考证,皆欲厘清寒食节的源头和与这一源头密切相关的禁火、寒食(即吃冷食)习俗的起因。他们的观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周代禁火说
周代禁火说认为周代就有的禁火制度是寒食节的起源。率先提出此观点的当是隋朝的杜公瞻,他在注《荆楚岁时记》时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今寒食准节气是仲春之末,清明是三月之初,然则禁火盖周之旧制也。”宗懔著,宋金龙校注,《荆楚岁时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页34。
这一看法多为后世研究者所认同,但对于周代为什么要在中春修火禁,又各持己见。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星宿崇拜说。此观点认为周代禁火与我国古代的大火星崇拜有关。较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唐代的李贤,他在注《后汉书》「周举传」相关内容时说:“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因星宿崇拜引起禁火继而引起寒食,后世的学者多有持类似观点的。参见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95-97页。
与这一观点相联系,一般认为寒食是禁火带来的必然后果,即因禁火不得不寒食。今人庞朴等持此说
参见庞朴,<寒食考>,《民俗研究》(1990:4),页32--37。
。
(2)古代改火说
这种观点认为寒食禁火与古老的改火习俗有关。较早提出这种说法的是唐代的李涪,他在《刊误》「火」中谈到
《论语》曰:“钻燧改火。”春榆夏枣秋柞冬槐,则是四时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渐至简易,唯以春是一岁之首,止一钻燧。而适当改火之时,是为寒食节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旧。今人持新火曰“勿与旧火相见”,即其事也。又《礼记·郊特牲》云:“季春出火,为禁火也。”此则禁火之义昭然可证。俗传禁火之因皆以介推为据,是不知古。故以钻燧证之。李涪,《刊误》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持此说的近现代中国学者当推李玄伯、汪宁生、裘锡圭、杨琳诸先生参见李玄伯,<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序>,收于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页1-80。汪宁生,<古代礼俗丛考>,收于作者论文集《古俗新研》(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页146--154。裘锡圭,<寒食与改火——介子推焚死传说研究>,收于作者论文集《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页524-554。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寒食节」,页179--210。后文引用诸先生的观点均出自各自的著作,不再一一注明。
。
与改火说相关,对寒食习俗的成因有“哀悼牺牲”和“斋戒仪式”两种说法。前者如裘锡圭先生,认为:“焚死的介子推的原型应该是改火中被当作谷神的代表而烧死的人牺”,因此,“寒食恐怕不仅仅是由于停火而产生的消极结果,它原来应该有哀悼在改火中代表神而死的牺牲者的意义”。后者如杨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