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2009中华文化论坛”研讨会论文.doc.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2009中华文化论坛”研讨会论文.doc.doc

上传人:vipjwer 2015/5/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2009中华文化论坛”研讨会论文.doc.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2009中华文化论坛”研讨会论文
重庆抗战文化与海外统一战线
汪守军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庆抗战文化是抗战时期我党文化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了重庆本土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而且在抗战时期又融入到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中吸取营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促进了海外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并在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走出重庆狭窄的范围,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和发展成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新时期海外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重庆抗战文化文化统一战线海外统一战线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庆抗战文化是抗战时期我党文化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中国全民族的抗战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而突出的作用,而且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胜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今天的改革开发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提供了精神动力。重庆抗战文化早已突破了重庆本土狭小的范围,深入全国,其内涵和发展形式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深刻影响到海外华人华侨,对海外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重庆抗战文化的历史意义
重庆至开埠以来一致是个文化比较落后的内陆城市,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来,科学与民主、马克思主义等思想逐渐影响对巴渝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1年抗日救亡运动发展以来,尤其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之后,重庆文化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巴渝文化逐渐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脉搏相融合,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共命运,特别是在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重庆巴渝文化融合到全国的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中,并成为抗战文化及其发展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抗日救亡为核心的重庆抗战文化,它已远远超出了重庆本地的狭小范围,成为全国抗战文化战线的中枢,辐射到全国,影响到世界。
从重庆抗战文化的表现形式看,在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的带动下,以漆鲁鱼为代表的暂时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的一批党员在重庆组织了“重庆救国会”,并于1937年5月由《人力》周刊社、《春云》杂志社、墨画社等联合成立了“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为适应全国抗战的新形势,同年11月23日更名为“重庆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引导群众,向群众宣传爱国精神,广泛开展文化界的抗日救亡运动。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怒吼剧社”、“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重庆文化界抗敌支会”为代表的重庆文化界抗日救亡团体也纷纷成立,并以丰富多彩的戏剧演出等文化活动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号召大家共同抗日,保家卫国,不仅在文化界形成了一致对外的抗日救亡力量,在群众中也产生广泛的影响,激发了人民群众的觉醒,为抗日救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抗战爆发后重庆抗日民主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抗日政策和主张得到了越来越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和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并使中共领导的文化统一战线日渐形成和更加巩固。
从重庆抗战文化战线的组成和来源看,首先是促使重庆教育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为整个中国,不仅仅是为重庆,哺育、培养和锻炼了无数的文化精英、抗战英才和国家建设人才:抗战前,重庆只有普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