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初中化学面试考题.doc

格式:doc   大小:344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中化学面试考题.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3/25 文件大小:34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中化学面试考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7分)某化学实验小组实验结束时,将含有CuSO4、ZnSO4、FeSO4的废液倒在废液缸里,为回收有关金属和盐,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试回答:
(1)步骤①中锌粉必须过量的原因是▲。
(2)写出步骤①中发生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3)要检验步骤④中加入的稀硫酸是否足量的方法是▲。(2分)
(4)若实验过程中的物质损失可以忽略,最终所得硫酸锌的质量▲(填“>”、“<”或“=”)原废液中硫酸锌的质量。要计算该废液中硫酸铜质量,必须要称量▲的质量。
Na2SO4溶液
无色液体A
金属甲
无色液体A
无色溶液D
无色气体C
无色气体B
金属乙

黑色粉末E
黑色粉末E
H2SO4溶液
蓝色溶液F
黑色粉末E

无色液体A
金属乙
浅绿色液体G
蓝色溶液F
操作X
蓝色沉淀H

无色液体A
2.(10分)已知:①金属钠是一种活泼的金属,与水反应生成氧氧化钠和氢气;②难溶于水的碱受热分解生成相应的氧化物和水。A、B、C、D、E、F、G、H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丙是三种金属。其中甲最活泼,乙是红色金属,丙能被磁铁吸引。各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E、G的化学式:A ▲,E ▲,G ▲。
(2)操作X的名称是▲。
(3)①无色溶液D与蓝色溶液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金属甲与无色液体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的基本类型▲;
③蓝色沉淀H受热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无色气体C在点燃或加热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3.(14分)×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请利用下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假设气流方向由左向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a→▲→▲→b→c→f→e→d(填写字母)。
⑵装置A中的分液漏斗中盛放的液体是▲,作用是▲。
⑶连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步骤有以下几步:
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假设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
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设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 中;
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
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2分)
⑷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
⑸若未擦净镁条表面氧化膜就进行实验,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填偏高、偏低和无影响) ▲。
⑹甲、乙、丙三位同学用下图装置来测定一定质量的镁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
实验步骤如下: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向试管B中加入镁条;
③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C为带有刻度的量气管,D为可上下移动的水准管);
④由A向B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
⑤ B中不在有气体产生并恢复至室温后,准确操作,记录C中液面刻度,计算得到气体的体积为Vml
Ⅰ、甲同学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D管注水,C、D两管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