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
文档名称:

纪录片《幼儿园》.ppt

格式:ppt   大小:120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纪录片《幼儿园》.ppt

上传人:mh900965 2018/3/25 文件大小:1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纪录片《幼儿园》.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纪录片《幼儿园》的艺术表现手法
何炜
湖北电视台社教中心
430071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6 月, 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 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 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 是一部窝意式的纪录片。
2004 年12 月, 2004 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 纪录片大奖: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 在这一方面这部片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如警觉、亲密、天真, 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这部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 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本片风格纯朴自然, 全世界的每一位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国际评审委员会对纪录片《幼儿园》评语选摘:
2004年, 当张以庆的新作《幼儿园》连续捧得第十一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唯一“纪录片大奖”的时候, 张导这个纪录片领域的“领跑者”和“颠覆者”, 自然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有关他和他作品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在见仁见智的文章中, 不乏精到中肯的褒奖, 也不乏洁难质疑的“商榷”。
在《幼儿园》中, 张以庆立足于客观纪录“生活碎片”,大胆采用了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 使作品最终臻于完美。某种程度上说, 《幼儿园》的成功, 就是电视综合艺术手法充分调动、巧妙运用的成功。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1. 拍摄—一从“不拍什么”拍起
2. 外景—虚化处理的艺术价值
3. 对话—黑白影像的思想深度
4. 解说—画面语言代替“上帝之声”
5.《***》—生命的咏叹与升华
6. 故事—在“碎片”中合成与完美
在《幼儿园》中, 张以庆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无措之后,确立了该片拍摄原则: 就是“不拍什么”比“拍什么”重要—我知道我不拍什么。他的所谓“不拍什么”, 即舍弃“概念性的东西”: 不拍上课, 不拍老师, 不拍家长, 不拍室外实景, 甚至不拍“六一”⋯⋯总之, 大家熟悉的概念性的东西一概不拍。
拍摄—从“不拍什么”拍起
张以庆说: 一天一天在幼儿园那么待着, 于是有一些东西我们就可以确定了, 就是要从看似常态的生活中, 捕捉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 捕捉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直觉与感胜主导的张以庆, 即便面对原生态的纪录, 依然是一副叛逆者的姿态。这种面临着将幼儿园边缘化表现的风险取舍, 着实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审视能力。惟其如此, 才能出奇制胜。而这, 也正是张以庆的理念追求和看家本领。不拍什么,既是张以庆处心积虑的选择, 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判断。在这方面, 他的个险特质及***思维力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 在张以庆的眼里, 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呢? 首先, 他采取了平视的手法, 以孩子们的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这样, 自然就要剔除***眼中的概念化的元素, 并进而筛选出鲜活的、极富感染力的符号。在这里, 张以庆将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变成了一门艺术。
幼儿园里每天司空见惯的上课、学****游戏等等早已被大家所熟知的内容, 无论多少台摄像机, 都只能拍出同一种意思。因此, 在张以庆的眼里, 这些都成了了无生气的画面。老师和家长, 本身就是一系列概念的代表者或制造者, 也很难构成幼儿园原生态的东西, 因此也只能放弃。至于室外的场景,在孩子们的眼中, 只是一个惜懂的印象, 当然可以人为地忽略⋯⋯如此一来, 张以庆的幼儿园顿时就清静了、干净了、纯粹了。相形之下, 那些意想不到的、非常态的、生动的东西, 那些异样的、瞬间流露出来的东西就自然地进人了张以庆的视野。而这些, 也正是幼儿园小居民们的生活写真: 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 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 鞋带系了个死结,擦不上板凳⋯⋯说张以庆独具慧眼也好, 匠心独运也罢, 反正正是这一艺术化的构思设计, 使《幼儿园》一着得手, 全盘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