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课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讲课:马荣
制作ppt: 谢霞
收集资料:马海龙张亨
整理资料:喜小龙田佳
教案:赵艳弟
目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使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因此它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现有能力水平的差异,但是课程作为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必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时代的要求,必然要反映一种社会共识,惟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社会属性与个人属性的统一,使课程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课程管理体制概述
认识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改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课程管理体制概述
(一)课程管理体制的模式
课程管理即课程由谁决定的问题,属于课程行政范畴。依照课程行政主体之别,可以把世界各国已有的课程行政体制分为如下几种模式:
1. 国家本位课程
称中央集权制。由中央政府以指令性文件规定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课程。法国率先实施,俄效仿法国虽然实行国家本位课程,但早在20世纪初,就赋予学校自主选择教学用书的权力。在国家本位课程框架中实行教学自治或教学自主,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央集权与教学自主的矛盾。
2. 地方本位课程
又称地方分权制。在实行地方分权管理体制的国家较为常见,如美国。美国各州教育部门通常只规定课程总要求,学区和学校在确定州所要求教授的科目的具体主题以及补充科目等方面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一直是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 学校本位课程
学校拥有相对比较多的课程自主权,如英国。在英国,学校及教师在课程开发上看似有很大的自由度,但受到统一的外部考
(二)课程管理体制变革的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明显出现了均权化趋势。集权主义的国家和分权主义的国家在课程权力分配的改革上分别向自己传统的对立面调整,但却指向同样的目的,即强调课程开发的民主参与,打破原有课程权力分配极端化的开发和管理模式教育督导等措施的约束。
两点认识:
第一,课程行政管理体制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有着内在关联,但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直接对应关系,它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教育自身发展甚至国际潮流等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
第二,均权化趋势更精确地讲,是一个国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权力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的分配做适度的调整。尽管各国关于集权和分权的概念有别,各级课程所占的比重不一,但各国在重建适合本国国情的课程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普遍摒弃了“钟摆定律”,在赋予集权与分权以新的涵义。
二、课程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容
(一)、背景
钟摆现象¡ª¡ª¡ª课程管理体制走不出的怪圈,我国建国以来,在课程管理权限划分方面,一直走不出“放权———收权———放权”的怪圈,在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课程行政主体之间,找不到如何合理划分课程的管理权,课程管理权在三个课程行政主体之间摇摆。
(1)建国后,受到俄国的影响,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课程的管理权几乎都在家,地方和学校只是课程的执行者
(2)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强调地方的作用,扩大地方的权限
(3)1963年到1966年又强调课程的统一领导。在总结“大跃进”课程体制无政府主义的经教训后,国家加强了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的统一管理,地方的课程权力受到抑制
(4)文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