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今天,是9月10日
是一年一度的
属于老师们自己的节日——
教师节
你知道教师节的由来吗?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那么
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师节是1931年。当时,教育界知名教授邰爽秋、程其保等,发起联络京、沪教育界人士,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并发表《教师节宣言》,提出改善教育待遇、保障教室工作、增进教室修养三项目标。虽然,这个教师节的诞生让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但在全国各地产生了一定影响。鉴于“六·六”教师节是教师自发组织设立的,国民党政府没有承认,1939年决定另立孔子诞辰日8月27日为教师节,并颁发了《教师节几年暂行办法》。当时未能在全国推行。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商定,把5月1日国际劳动节也作为教师节。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节实际上逐渐销声匿迹了。
教师节的由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五梓坤教授这样说。 那是1984年12月9日,王教授当天就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北京晚报》。第二天,《北京晚报》就刊出文章《王梓坤校长建议开展尊师重教月活动》,引起了读者强烈反响。12月15日,北师大钟敬文、朱智贤、黄济等人联名,正式提议设立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为了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提高教师地位,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确定,每年9月10日为中李先念向全国教师发出慰问信祝贺节日,首都召开万人庆祝大会,教师节期间20个省市共表彰11871个省级优秀教师集体和个人。
其实早在1932年,国民党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年,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教师的故事
双目失明的上海教师感人故事
宁夏中宁县教了40年书的原上海教师冯志远,如今静静地躺在长春妹妹家的床上。他已双目失明,左半身因脑血栓瘫痪。回忆与学生们朝夕相处时的往事,是他最沉醉的时光。
“一提到学生,他就特别高兴”,冯志远的妹妹、73岁的冯宝珍怜惜地说。
清贫寂寞42年
冯志远出生于长春, 1953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任教。1958年,在上海工作已有5年的冯志远,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离开新婚一年多的妻子,只身离开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鸣沙中学支教,后调到关帝中学。
“教室是土坯房,黑板是水泥刷成的,论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上海没法比。”鸣沙中学距离县城20多公里,隔着一条黄河,没有桥。去县城寄封信、买些生活日用品,需步行两个多小时走到黄河边,乘坐羊皮筏子渡过黄河,再步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当地地势较高,严重缺水,学校老师每天每人供应一暖瓶水。冯志远在上海有一间位于3楼的居室,那是原单位分给他的住房。到了宁夏,他就和学生们一起挤宿舍,吃食堂。宿舍里一铺土炕,一副桌椅,一只白炽灯。吃水要打井水,上厕所要到室外,想洗澡根本没条件,只能拿毛巾擦擦了事,伙食主要是白菜和土豆。“虽然艰苦些,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冯志远对物质生活淡然面对。给家人写信时,还说“宿舍很好”。“不过,这里的孩子特别纯朴,我很喜欢。”望着学生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冯志远感觉自己浑身上下充满干劲儿。
冯志远先后教过语文、俄语、英语、历史、地理5个科目。他同时教三个班,有时同时教几个科目。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经常忙到半夜才休息。
在学生眼中,冯志远是一位学识渊博、讲课生动的老师。通过他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文学的魅力。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学生刘世德至今还记得他讲《祝福》、《药》等课文的情景。他给学生们讲古文诗词,许多都能背诵。
梁晓霞原来是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学生,最怕写作文。升到高中时,冯志远成了她的语文老师,她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门课。梁晓霞1978年参加高考时,已经离开课堂两年之久,在高考中她的语文考了98分(满分100分),顺利地跨入大学校门。她说:“冯老师在动荡的岁月中为我打下了良好的语文基础。”
为了学生的付出
长期与妻子两地分居,冯志远40岁才得子。他每年只有两次机会听儿子叫他“爸爸”,那就是在寒暑假回上海时。平时在校园中看到那些与自己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他总情不自禁地与同事、学生们聊起自己的儿子。未经人事的学生,也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