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河南省专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省专利事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省,有力支撑创新型河南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河南省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实施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河南省专利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各地深入实施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专利工作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专利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创造与运用水平显著提升,专利保护社会满意度提高,专利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专利服务业发展日趋多元,人才队伍稳步壮大。知识产权意识深入人心,知识产权文化实力不断增强。市场主体专利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申请和授权量大幅度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幅均高于全均增幅。2015年我省专利申请74373件,居全国第13位;专利授权47766件,居全国第
10位;发明专利申请量21138件,居全国第13位。“十二五”时期,全省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达27万件、,较“十一五”末翻了两番。
专利运用取得较大进展。2015年我省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和财政部5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年均增长328%,惠及企业99家。我省拥有5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数量居全国第3位;拥有11个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第4位。在全国率先实行省8部门联合开展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
专利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十二五”期间全省巡查各类产品30余万件,处理专利侵权案件3977件,是“十一五”。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第九巡回审理庭和全国唯一的知识产权社会法庭。6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设立分中心和工作站32家。2013、2014年我省专利行政执法工作综合绩效考核居全国前5位。专利执法协作机制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省内10市执法协作机制和晋冀鲁豫4省11市跨地区协作机制,牵头组建了华中地区专利执法协作调度中心。
专利事业发展亮点纷呈。201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关于发挥知识产权支撑作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2013年,双方正式签订《国家知识产权局河南省人民政府合作会商议定书》,省局合作会商机制形成。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立,并开始投入运营
。国家专利导航(超硬材料)产业发展实验区建立,为国家知识产权局重点支持的3个实验区之一;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建立,为国内唯一一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立,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第4个同类试验区。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河南)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河南省知识产权局与郑州大学签署了郑州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共建协议。
“十二五”专利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顺利实现,规划部署的主要任务及重要措施实施情况良好,为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激励创新驱动发展提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省专利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高价值高质量专利还比较少,专利运营能力还比较弱,专利运用效益还比较低,与我省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相匹配,尚不能适应我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二是专利管理机构的设置不能满足工作任务的要求,执法主体的执法能力不强。目前我省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规格、人员编制数量等在全;全省专职从事专利行政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与实际需要相距甚远。知识产权工作协调推进体系较为薄弱,2013年11月在省政府议事协调机构清理中,省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被撤销,使得省知识产权局统筹协调全省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大为削弱。三是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我省
2014年、2015年省级财政对知识产权经费投入经费均为1900万元,在全;2015年全省财政知识产权投入不足1亿元,在中部六省为倒数第2,比山西省略高500万元,列全国第16位。四是促进专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在经济、贸易、科技、人事、教育等管理工作中,还缺乏具体的知识产权管理内容和政策措施,在对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中缺乏明确量化的知识产权指标。五是全社会的专利意识较弱,特别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十三五”时期我省专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知识产权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地位空前提高,成为全球经济贸易、技术壁垒、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