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doc

上传人:xunlai783 2018/3/2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如何挖掘古诗的意境美
漳浦县官浔中心学校何小敏
诗歌有意境是诗人想像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境界。读诗,如果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中。目前语文课中古诗教学的普遍缺陷是习惯于用对待一般文章的方法,对古诗作刻板的结构和语言的分析,这样古代优秀诗篇中完整的艺术形象往往被分割成几块僵死的“预制板”式的部件。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的意境美呢?我认为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根据古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事而丰满的艺术形象,达到诗歌审美教育的目的。
眼里“闻”声,耳中“见”色。
眼里“闻”声,耳中“见”色是一种典型的“通感”表现方式。通感,是一种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人通过学忆之中,当受到外来刺激时,感受会在一刹那间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发生联系,产生某种信息流。“通感”用得好,可以使景物的描写更加细腻深刻,引起读者更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如“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诗句,写出了红杏枝头繁花竞放,蜂蝶绘舞的蓬勃春光。诗人正是运用一个“闹”字,把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相互沟通,使人仿佛听到春在争鸣,春在欢唱,一派活鲜鲜的大好春光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奇特的夸张、飞腾的想象的妙用,有磅礴的气势、壮观的画面的勾勒,有高远的意境,雄奇的境界的展示,情景交融,令人拍案叫绝。教学时,可根据诗的特点,运用通感的手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步入诗人发自肺腑的感受。
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它没有直观性,要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必须通过对诗的准确领会,进而在脑海中想象出作品所描绘的情景,只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在想象中
“看到”和“听到”诗人所描绘的事物,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作品借景抒情,突出一个“愁”字,这四句诗二十个字没有像绘画、雕塑、舞蹈那样有具体、生动的直观形象,要想把这些文字符号在学生的头脑中化为鲜活的图画,就要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想象力进行形象的再创造: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时分,正是万家归宿之时,牛羊归栏,鸡进笼舍,炊烟袅袅,合家团聚,而诗人却在江海漂泊,离乡背井,怎么不令人愁绪满腔?对这两句的形象阐释,要给学生在情调上,在色彩上以朦胧、渺茫,思绪迭起的感觉。“新”字有开始生愁和愁多且深的含意,不寓景联想,就不能境界全出。
如果说前两句要启迪学生想象诗中的处所和时间,那么后两句则要引导学生想象出诗人眺望江景之所见:旷野无垠,远望水天相接,似乎地上的树木也高出开外,那悬挂于高空的明月,映照在澄碧的江水中,同诗人亲近相依,诗歌以“间接的形象性“的描写,诉诸人的”空白状态“由读者填补,可以发挥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把握情感,带入意境。
文学作品是再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统一,而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草木,是其生命力之所在。郭沫若指出“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