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病毒感染对造血的影响论文.doc

格式:doc   大小:57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病毒感染对造血的影响论文.doc

上传人:pppccc8 2018/3/29 文件大小: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病毒感染对造血的影响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病毒感染对造血的影响论文
许多研究已经揭示一些病毒的感染与人类的骨髓造血抑制有关,临床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随着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血细胞培养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一些病毒影响造血的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以下就几种常见的病毒感染对造血的影响作一综述。
1 人类微小病毒B19(HPV-B19)
人类微小病毒的急性感染可引起溶血,导致易感人群(患红细胞病的个体)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危象,此种情况好发于儿童,对于有免疫缺陷者可导致慢性纯红再障。有人报道HPV-B19具有噬红系祖细胞特异性,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Ⅰ,HIV-Ⅰ)
在大多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可见一系或多系造血抑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HIV-Ⅰ血清学阳性者,尤其症状明显的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除了CD4+ t淋巴细胞进行性耗竭外,也常见到外周血其它血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HIV-Ⅰ相关的外周血细胞减少可能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研究集中在HIV对CD34(+)的前体细胞感染的问题上,对此目前存在争论。HIV包膜糖蛋白gp120和CD4分子有高亲和性,虽然CD34+细胞表面有相当数量的CD4分子,但它不易直接被HIV-Ⅰ感染,可能的原因是缺乏辅助因子11]。 Marandin等[12]在体外利用克隆技术和长期培养进行功能分析,发现受HIV-Ⅰ感染的造血前体细胞与正常者相比数量和动力学没有变化,应用PCR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在CD34+细胞和造血前体细胞分化的单个克隆中均不存在HIV-Ⅰ病毒的DNA,但发现骨髓微环境中,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或基质细胞受到HIV-Ⅰ的感染,从而导致造血调控的缺陷,出现造血异常。有研究发现HIV-Ⅰ感染的CD34+造血前体细胞生存和分化能力存在缺陷,这是由于受HIV-Ⅰ感染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或骨髓辅助细胞和HIV-Ⅰ特异性可溶产物共同作用,改变造血微环境,导致造血干细胞受抑制,这可能是HIV感染患者外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发病机制[13]。Davis等[14]总结了近年的研究,认为AIDS患者外周血细胞减少显然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外研究已经证实HIV能够干扰纯化的造血前体细胞的生成和分化,虽然一些造血前体细胞可能会受到 HIV-Ⅰ的影响,但无论体内还是体外实验均显示骨髓的抑制很可能是由病毒或病毒相关蛋白与造血前体细胞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介导的。干细胞是髓系和淋巴系共同的前体细胞,HIV-
Ⅰ损伤早期造血前体细胞不仅能导致AIDS患者贫血、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且导致骨髓不能重建成熟的CD4+T细胞功能池,这可能是T淋巴系的造血前体细胞在胸腺的内分化途径被HIV-Ⅰ损害。巨核细胞被感染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可能是大多数HIV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感染可导致细胞因子的合成紊乱,疾病的早期细胞因子生成增加,随之慢性免疫激活,出现骨髓增生不良或骨髓高增生的改变,在疾病发生的晚期,整个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因子生成失衡,病毒负荷增加,导致造血调节功能失调,出现外周血细胞减少。
5 登革热病毒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头痛、躯体疼痛等。登革热病毒感染常有一过性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