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7
文档名称:

梁实秋、林语堂知识研讨.ppt

格式:ppt   大小:730KB   页数:3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梁实秋、林语堂知识研讨.ppt

上传人:坚持 2018/3/30 文件大小:7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梁实秋、林语堂知识研讨.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Chapter Eigh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 Disputes with Lu Xun
Liang Shiqiu's
Team 3
你走我不送你,
你回来,
不管狂风暴雨
我都会去接你。
--by 梁实秋
妙言摘录
Liang Shiqiu(1903-1987) was a renowned educator, writer, translator, literary theorist and lexicographer.
He believes that human life and human
nature are the only proper subjects for literature.
He is now remembered chiefly as the first Chinese schlor who has single-handedly translated 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into Chinese.
From 1949 to 1966, he established himself as a lexicographer by bringing out a series of English-Chinese and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ies.
An Introduction to Liang Shiqiu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泉的科罗拉多学院学习。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个人相关介绍
翻译作品有《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哈盂雷特》(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吉尔菲先生之情史》,《情史》,《呼哮山庄》(长篇小说),《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雅舍译丛》(诗文集)《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沉思录》古罗马马克斯·奥勒留


Liang Shiqiu's Translation Ideas
第一,有关译者的条件和责任
第二,有关信与达的统一问题
第三,有关直译和意译的问题
第四,关于其他翻译问题的观点
梁实秋认为译者应该具备极强的中英文能力,应该拥有既忠实于原文作者且忠实于译文读者的高度责任心,应该具有严肃的,认真负责的学术态度和坚定地,持之以恒的学术精神。
梁实秋认为信与达应该兼而有之,“’信而不顺‘与’顺而不信‘是一样的糟,硬译不必即信,顺议不必即误“(鲁西奇,1996),好的译本应该是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让读者看懂。
根据梁实秋的观点,如果要创作出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让读者看懂的译文,在翻译实践中就必须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采用直译的方法是为了是译本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思和内容;采用意译的方法是为了满足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读者能够读懂,理解译文。
梁实秋和鲁迅论战
1929年9月梁实秋发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时,双方交战正值酣畅之际,因而由此引发的翻译论战自然也就充满了刀光剑影。
与《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同刊发表的还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针对这两篇文章,鲁迅写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进行辩驳。他首先质问梁实秋是否对《文艺与批评》一书“硬着头皮读下去”了,接着指出梁氏并不能够代表“全国中的最优秀者”,他读不懂的译文,不见得别人也读不懂。尽管梁实秋在《答鲁迅先生》一文中声称:“这两篇文章的本身,都是各自独立的,毫无关系的。前一篇的主旨,是说明文学并无阶级的区别,后一篇的大意,是指出鲁迅先生的几种翻译作品之令人难懂。”然而在把鲁迅的“硬译”贬为“死译”后,他又接着指出:鲁迅先生前些年翻译的文字还不是令人看不懂的东西,“但是最近翻译的书似乎改变风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