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病例分析.txt

格式:txt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TX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病例分析.txt

上传人:bjy0415 2015/5/2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病例分析.tx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病例分析
病例一
一位44岁的搬运工人,在一次抬举重物时,腰部剧痛,而且疼痛向右侧大腿、小腿后外侧部及足背放射。体检发现躯体前屈受到一定限制,臀上部沿竖脊肌偏下的部位及椎旁处都很敏感。仰卧时右侧直腿抬高只到45°;再抬高则引起疼痛加剧(正常时直腿抬高可达90°,而不引起疼痛)。趾屈和足的内、外翻活动减弱。膝跳反射和踝反射仍存在。X检查示第四和第五腰椎间隙变窄。
请问:


?何时最易发病?为什么多发生在腰部?
?
病例一答案
此病是因第四和第五腰椎之间的椎间盘脱出所引起。
椎体借椎间盘及前后纵韧带连成一体。后纵韧带位于椎管内、脊髓的前面。椎间盘由外周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组成。纤维环由多层胶原纤维组成。髓核主要由胶原纤维和半胶状物质形成,借纤维环及椎间盘上、下面的软骨板来保持其位置。椎间盘参与构成椎间孔的前缘。
下腰部的椎间盘负重最大,且腰部活动最灵活,特别容易发生病变。在负重过大时,可发生椎间盘脱出症,即部分或全部髓核穿出纤维环而疝出。突出的部位不定,但常见的是在没有后纵韧带处脱出(有人认为椎间盘后外侧部最薄弱)。但有时外力虽不大,也能发生髓核脱出。这是因为椎间盘有了退行性变化,例如髓核中的水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减少了。椎间盘脱出症发生于30-50岁。
第四、五腰椎间盘脱出会伤及第五腰神经根,所以不会出现某一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丧失,疼痛和肌无力。病人下肢痛多发生在沿坐骨神经行径和其分布区(称坐骨神经痛,其症状已在病史中叙述)。
病例二
一位身体健康17岁的男青年,在用力把陷住的汽车推上一个斜坡时,右侧腹股沟区突然发生了难以忍受的疼痛,同时在腹股沟中点处突出来一个包块,伴有疼痛。包块逐步向内移动,最后移向下方,进入阴囊。因此,右侧阴囊变得很大。接着,他又感觉在开始出现包块处的深部发生疼痛
,并扩散到全腹。之后腹壁开始痉挛,并引起恶心和轻度头痛。他招呼一个人将他送往医院急诊。经简单检查后,立即进行手术。术后疼痛解除,一星期后出院,随访未见复发。
请问:
?

,说说你作出诊断的理论基础。
?
,并扩散到全腹?
参考答案:
此病为腹股沟斜疝。是由于某一脏器或结构由腹股沟管突出腹腔外所致。
腹股沟区是躯干和下肢相接的一个区域,二者之间以腹股沟韧带为界。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有两个薄弱区,即腹股沟管和腹股沟三角。前者为一个腹壁肌和筋膜裂隙,它具有二个口,四个壁。腹股沟浅环(皮下环)靠近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上外方,是腹外斜肌腱膜上的一个开口。腹股沟深环是腹横筋膜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向外的一个卵圆形突出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的一部分;后壁是腹横筋膜,联合腱;上壁是腹内斜肌、腹横肌弓形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管内由精索(男)子宫圆韧带(女)通过。后者由内侧的腹直肌外侧缘、外侧缘的腹壁下动脉和下缘的腹股沟韧带围成。该三角与腹股沟管腹环分列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和外侧。进入该三角的疝,叫做腹股沟直疝,这一类型的疝,通常向前突向腹股沟浅环,但是极少进入阴囊。通过腹股沟腹环,进入腹股沟管,称为腹股沟斜疝。它较直疝多见,多发生于右侧,男性多于女性。
本病例不难诊断为腹股沟斜疝。其根据是包块开始出现于腹股沟韧带中点附近,即腹壁下动脉外侧腹环处,并通过腹股沟管出皮下环入阴囊。包块包被层次结构为:(1)精索内筋膜(2)提睾筋膜(3)精索外筋膜(4)腹膜(疝囊)
患者腹环处发生疼痛,是肠袢嵌顿引起的缩窄或缺血的结果。患者发生恶心(并常有呕吐)是因肠管在腹环处引起肠梗阻而干扰了正常的蠕动。至于全腹弥漫性疼痛,则是由疝出物压迫睾丸引起。需知睾丸位于腹腔中,以后才与支配它的血管、神经一起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进入阴囊,因此,睾丸疼痛多半牵涉到腹腔,而且使人感到腹部严重痉挛。
病例三
一青年右腰部的后外侧在格斗时被深深地戳了一刀,重伤,立即被送到医院急诊。伤口在十二肋间内侧4cm,下方2cm,即相当于第二腰椎体高度。右肾由于出血严重,只好手术摘除。检查发现刀从后外向前内贯通肾实质,在近肾门处穿出。手术后3天出现腹膜炎,用抗生素控制,10天出院。
请问:
?为什么是常用的入路?
,从外向内所遇到的各层结构?
?
?
?
参考答案:
肾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