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3年级古诗文.doc

格式:doc   大小:96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3年级古诗文.doc

上传人:分享精品 2018/4/1 文件大小:9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3年级古诗文.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一单元浪花朵朵
【单元主题导语】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条涓涓流淌的溪水,而课堂内外的学****嬉戏,家庭成员的欢声笑语,社会生活的绚丽多姿……就如同一朵朵风采无限的浪花,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光彩。让我们擦亮自己的双眼,用一颗善感的心,一起来采撷这姿态万千的“浪花”吧!
【古代诗文诵读导语】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人生的一种追求,因为这两者都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提高人的能力,丰富人的内涵……同学们,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竹里馆》“弹琴复长啸”,去领略乡村宁静和谐的景象,在战争的间歇去欣赏悠扬的笛声……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
1. 水绕陂(bēi)田竹绕篱:这一句诗选材如同电影镜头的转换,由远景转到近景。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
2. 槿(jǐn)花:又称木槿,夏秋之交开花,花冠为紫红色或白色。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
1. 雪净:冰雪消融。
2. 胡天:北方边境。
3. 羌(qiāng)笛:羌族管乐器。
4. 关山: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绝句
宋·释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 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 杖藜(lí):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1. 舟:船。
2. 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3. 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4. 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思考与探究
1. 《竹里馆》和《村居》,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
2. 边塞诗一般都比较苍凉悲壮,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给你怎样的感受?
3. 《绝句》中明明是诗人拄着拐杖,为什么却说“杖藜扶我”?
4. 读了查慎行的这首《舟夜书所见》,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你的画笔简单地画一画吗?
第二单元风光无限
【单元主题导语】
神州万里,锦绣河山,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骄傲。巍巍的群山、无垠的草原、肥沃的田野、纵横的河流,美丽多姿的杭州西湖、如诗如画的漓江山水……我们畅游在祖国的无限风光中,我们为祖国的锦绣山河而无比自豪!
【古代诗文诵读导语】
不管是阳光普照的晴天,还是雾霭蒙蒙的雨天,西湖的景致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苏轼、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吧!还有澄澈的秋月、夜晚的江景,相信一定给你不一样的感受!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
2. 方好:正显得美好。
3. 空蒙:形容云雾迷茫,似有若无。
4.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县)西,所以称为西施。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1.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2.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3.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4. 乱花:纷繁的花。
5.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6.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2. 遮:遮盖,遮挡。
3.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4. 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
〔注释〕
1. 清溪:清澈的溪水。
2. 澄鲜:明净、清新的样子。
3. 红尘:泛指人世间。
《晨读对韵》节选(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注释〕
1. 苍穹:广阔的天空。
2. 雨霁(jì):云消散了,雨停了。
思考与探究
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