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花林小学沈国良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白纸,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长方形、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想象
师:游戏棒玩过吗?(玩过)现在有两根游戏棒,在桌面上玩,这两根小棒掉在桌面上的位置关系有哪些呢?(板书:位置关系)实物演示,教师并把实际情况用两条直线记录在白纸上。
师: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一)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只想想够么?记得住吗?(不够,记不住)那怎么办呢?(把想到的情况画下来)一个人的想法有时不够全面,怎样做才能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更加全面呢?(合作)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再在小组中交流。一张白纸上画几种情况比较好呢?(一种)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2、展示各种位置关系的情况
师: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可以补充!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自主分类。
1、引导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不过,比较复杂,怎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呢?(分类)不错,分类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分类前要思考什么呢?(分类标准)下面在小组中先确定分类标准,再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交点)
2、引导概括: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不相交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小组的分法后)
师:对于他们小组的这种分法,你们有问题吗?
设想:
当出现B情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想象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并把直线画得长一些,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部画出。
当出现C分法时,开始同第二种的分法一样,先使学生明确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再使学生明确分类时要统一标准。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一类,这样分类是以相交与否为分类标准。而相交成直角是根据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角度来分类的。二者不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