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肺结核咯血57例分析
分类: 转载 2007-11-28 18:59
咯血是肺结核常见的并发症。我院传染科1987~1997年收治57例肺结核咯血病人,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57例肺结核咯血者,男41例,女16例,全部病例均经胸片、痰检等检查确诊。年龄最小16岁,最大67岁;16~34岁13例(%),35~54岁32例(%),55~67岁12例(%)。农村患者46例(%),城镇患者11例(%)。合并肺部感染12例(%),合并慢支7例(%),合并支扩3例(%),合并肺心病6例(%)。Ⅲ型肺结核21例(%),Ⅳ型肺结核36例(%)。规律用抗结核药者19例(%),不规律用药38例(%)。不规律用药的原因有:(1)初治阶段症状缓解,自认为痊愈而自行停药26例,%。(2)在乡级卫生院门诊或本院外门诊治疗,未给拟订具体化疗方案的6例,%。(3)%。(4)%。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入院后给予安慰,镇静,卧床休息,应用止血敏、安络血、6氨基已酸、止血芳酸等止血药,或酌情加用脑垂体后叶素、普鲁卡因、阿托品、糖皮质激素等;同时按初治、复治制定抗结核化疗方案;并按合并症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其中55例于2~6天内咯血停止,2例因大咯血窒息而死亡。
2 讨论
咯血是肺结核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在肺结核四种类型中,原发性肺结核和血行播散粟粒性肺结核一般肺组织受破坏范围较小,极少发生咯血。浸润性肺结核是原发性肺结核发展的后果,浸润性肺结核由于肺组织因结核菌感染发生炎症,致使肺上皮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组织胺、5-羟色胺等,这些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渗出,出现痰中带血或小血块。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是浸润性肺结核恶化的结果,往往是浸润性肺结核未能规律用抗结核药有效治疗而发展形成,浸润性肺结核病灶发生干酷样坏死、液化、形成空洞;如侵蚀小血管、管壁破溃时则引起中等量咯血;如空洞壁肺动脉分支形成的动脉瘤破裂,则引起大量咯血。咯血的量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不完全平行。一般认为咯血与空洞的有无、大小及多少成正比。Minor等1957年报告230例肺结核咯血中,%有空洞存在(1)。肺结核如果合并混合感染、肺脓肿、肺水肿或支气管扩张等,皆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咯血。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因而治疗的时间相应较长。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联合、足量、规律、全程的化疗。本组57例肺结核咯血病人,其中38例未能按化疗全程规律用药,从而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大部分转化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并发咯血,%。目前,在边远的农村尤其是交通不便利的山区农村,人们对结核病缺乏充分的认识,患者未能规律全程用抗痨药,使病反复并渐加重,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