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双击滚屏】
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
      
教育目的:
通过教育,了解礼貌的基本含义和讲礼貌的重要意义,自觉做到讲礼貌。
教育重点:
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
教育方法:
1、课堂讲授:30′
2、分组讨论:30′
讨论题:
怎样才能做到有礼貌?
教育内容:
讲礼貌、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军《内务条令》专门撰写了“礼节”和“军容风纪”两章,严格地规定了军人的仪态和军人相互间称呼及礼节,从而使每一个军人的仪表美、举止美与心灵美达到和谐统一。
一、礼貌的阐释
什么是礼貌?就礼貌外在的表现来说,它是表示尊敬、友好的态度、语言和动作;就内在的蕴含来说,它是一种尊重人、与人友好相处的心态。礼貌既是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又是一种职业的专门要求,它与粗俗、野蛮相对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礼貌主要体现在一整套具体的礼节、礼仪之中,这些具体的规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1、礼貌是沿袭古人对友好的一种表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礼节的变化也越来越朝着更加文明的程度发展。如握手这一礼节表示的就是友好的态度。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为生,手里经常拿着石头、棍棒、弓驽等武器,在语言还不相同的情况下,当两个部落的陌生人相遇时,双方先是在远处站下来,相互打量揣摩,如果双方都有善意,就必须放下手中的武器,举起右臂,张开手掌,表示没有恶意。当双方走近时,相互摸摸手,使对方确信没有武器。后来,这种举手、摸手表示友好的习惯便沿袭下来,成了今天的敬礼、握手的礼节。
2、礼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具体区分
礼貌在用语上有称谓之分,在次序上有先后之分,在动作上有亲疏之分,这些区别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区别。如人伦上有血缘之分、辈分之分;职务上有上下之分、部属之别。根据这些分别,在礼节的规定上,在语言的称谓上都有相应的规范。如儿子见到了父亲,应先问候;部属见了首长、士兵见了军官,要先敬礼。如儿子见了父亲,要有尊称,不能用“哎”、“喂”等字眼;士兵见了首长通常称职务,或者姓加职务,或者职务加同志,不能用“老张”、“老李”、“大哥”等俗称。又如,男同志见了女同志,从称呼到动作都要得体庄重,称呼要姓加名字,或者按辈份称,不能直呼名字,更不能只呼其中的一个字;握手不能握满把,时间不能过长,用力不能过猛。
3、礼貌是一种文明习惯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场合,都有一套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礼貌习俗。这种习俗是在人们的长期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违背了就要受到指责。因此礼貌与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貌受着习俗的制约。从语言上来说,外国人称先生、小姐,而我们中国则称领导、同志;从礼节上来说,外国人见面可以拥抱、接吻,而我们中国的传统习惯是鞠躬、作揖、握手。在公众场合还有一些特殊的礼节,如婚礼上要说恭喜的话,葬礼上要说节哀的话等。
礼貌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封建社会的礼貌则是以“三纲、五常”为基础,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还有掉脑袋的危险。资本主义社会的礼貌,虽然比封建社会的礼貌进了一步,但它以金钱为基础,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钱就受尊重,无钱就遭鄙视。资产阶级的礼貌尽管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内心却想把对方口袋里的钱全部掏光。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礼貌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