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为信息化建设号脉|第1
。进入新世纪,信息化建设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解决和处理好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关注软肋:用历史的眼光看现实
我国信息化建设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体制改革尚待深化的大环境下进行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尚不成熟,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等,都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因此,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化的进程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
需求不清,成效降低。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传统思想惯性和旧有的管理方式导致部分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内在动力不足,一些信息化项目带有强烈的指令性色彩和行政性色彩。如过去的财务电算化和CAD的推广应用,以及之后的“三金”工程,直至今天的电子政务,均是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固然,一些项目取得了成效,但缺乏内在动力所走的弯路,值得我们反思。
内在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不明晰,缺乏深刻认识,没有紧迫感;2、传统观念、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严重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3、对信息化如何与应用部门具体的业务创新融合,缺乏明确的需求方向。目前,在一部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盲目跟风、盲目投资、盲目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不良倾向,反映出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清晰的目标和需求。其中,企业ERP成功率较低,需求不清是“第一杀手”。
社会投资,力度不够。信息化能够带动工业化,同时信息化又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信息化推进的程度与力度。
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完成的条件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实力雄厚。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则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信息化建设除少数重点工程由政府财政支持以外,相当部分的资金由国家转移支付,社会投资明显不足。同时,经济发展区域性的差异严重,导致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差异日益扩大,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重硬轻软,困扰发展。长期以来,技术凌驾于应用之上。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相比,我国落后的主要不是硬件设备、信息技术、网络规模,而是应用水平。
忽视应用造成信息技术无法有效渗透到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业务处理全过程之中,从而使应用系统缺乏有效整合,应用层次较低,应用规模和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此外,很多单位和企业对系统建设往往倾注极大的热情,而系统的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应用系统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各项改革不到位,也造成了对具体应用系统建设的忽视。
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而言仍是“大而不强”,信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主要表现在:核心技术依然落后,尚未形成市场与技术良性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核心技术的掌控,缺乏有效的解决方式,没有明确的目标、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