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原创]中国汽车产业的减碳命题
   哥本哈根之后的2010年,“低碳”成为了一个流行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理念,也正在从口头和纸面慢慢的被转化成行动。3月召开的“两会”,“低碳”再一次成为了各方人士关注的焦点。会上,既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0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的规划;也有九三学社提交的,被称为“一号提案”的《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那么在这场全民减排、全国低碳的国家行动中,汽车业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上海证券报》将之解读为:更具领先优势,有望最先“晋身”为低碳产业的,非汽车业莫属。也就是说,在中国,汽车业有望成低碳社会先锋。如果真如该报所定义的那样,我们的汽车业又该做些什么才能担当起如此重任?
    减排,一个“across all sectors”的工程
    首先应该应该明确的是,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工程。不该也不能靠汽车产业一己来完成,也许汽车业应该成为急先锋,但绝不是承担全部的责任。毕竟,交通运输业并不是最大的CO2排放源。
    按照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提供的数据,2008年全球人口活动所造成的CO2排放量在88亿吨左右。而来自OICA的数据显示,目前人类活动中,CO2排放量最大的部门是供电及采暖,占到总量的近一半,也就是说每年因供电和采暖,人们的CO2排放量要超过40亿吨。%,即便是再加上汽车制造环节,每年因汽车而直接产生的CO2排放量也不到20亿吨(保守估计在15亿吨左右)。
 
   当然,摆出这样的数据并不是说汽车业要推卸责任。OICA在其刊发的《环境变化与CO2减排手册》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这(强调交通运输不是最大的CO2排放源)并不是说汽车业在推卸责任,我们只是想告诉人们,既然汽车业的CO2排放量并不是最多,我们也就不能独立的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人们真的要更有效的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话,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跨部门的合作。”也正是在这个文件中,OICA将全球减排的过程过程称为是“acrossallsectors”,即一个需要跨部门合作的社会工程。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在2007年10月,全球多个汽车制造商的CEO在日本东京就气候变化举行了会议。会后CEO们达成了一致共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基于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里,不单要有汽车制造商,政府、能源供应商以及消费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明白了自己的责任的之后,剩下的问题就是讨论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慧聪邓白氏研究认为,汽车业要实现低碳,必须从制造技术、生产过程、购车用车、用车环境四个环节同时入手,这样才是最有效也最根本的手段。具体到我国的而言,在购车用车环节,做的较好,而在其他几个个环节就相对有欠缺之处。
    汽车制造技术
    传统意义上,一说到低碳减排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选购低油耗车型、少开车、开小排量车等等。但这些都是从消费者购车用车的角度来着手的,殊不知,汽车制造技术对于车辆的排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2006英国政府出具的主题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经济”的斯特恩报告(SternReview)认为,寻求汽车制造环节的技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