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 创新能力质疑想象耐心与自信实践
创新,并不专指小发明、小创造,如果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显然是从狭义上理解了创新教育的含义。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胆识,就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基本方法。
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给学生插上创造性思维的翅膀,让其自由自在地翱翔在知识的蓝天中,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一、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独立思维品质。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  只要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和解释、得出的结论、想出的方法、做出的东西,不是听别人说的,从书本看的,向别人学的,照别人做的,而是他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并有一定的新颖性,就应看作是创新,因为从他的生活范围来说,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新颖的,从未有过的;无论这些问题、思想、方法、东西是否在世界上早已有过,多么简单平凡、幼稚可笑,甚至荒谬,都应看作是创新、都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会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我在课堂中常常是这样设计:
模式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模式二:你想研究什么?
模式三:你准备研究什么?
模式四:请你(你组)来交流研究的发现。
如:在五年级上册学习《纸》一课时,当教学进入汇报产生的疑问这一环节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竟然提出了“宣纸与报纸比谁的吸水性能强?”、“牛皮纸与信纸比谁更光滑?”、“牛皮纸与硬纸板比谁的承重能力强?”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23个。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很大程度地拓宽了教材。鼓励孩子积极发问,孩子提出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动脑筋,思维在积极的活动。教师不要怕麻烦而不理不睬,更不应压制和训斥。孩子提出疑问是认识深化的表现,也是创造发明的开始。通过提问可以从不知到知,从知道到知道许多,从表现现象到发生机理,越问越聪明。科学课应基于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对于问题的探究中学习,
二、自由想象,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在小学里,科学、数学和英语是主要学科,而科学学科虽然是属于次要学科,但在近几年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渠道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从他幼时幻想人跟着光线跑,并能努力赶上它开始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从人们幻想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幻想不仅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