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孔子”乎?“卜子”乎?“子上”乎?
“新出简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8月19日上午在北京达园宾馆隆重举行。第一位作学术报告的是马承源先生,他介绍了上海博物馆收藏楚简中有关“孔子论诗”的部分及其研究成果,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当场裘锡圭先生就提出“孔子”可能是“卜子”的意见,与会学者为之振奋。在8月22日下午会议结束之前,李学勤先生也发表了与裘先生同样的看法。以后再没有听到与会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意见,似乎默认了“孔子”应释读为“卜子”。
笔者非常感谢艾兰、李学勤、李伯谦诸位先生邀请我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会议,使我有机会向大会及与会学者学到了不少知识,尤其是看到了上博带来的楚简照片,受益良多。会间,我也看到了上海博物馆于会前(8月16日)在《文汇报》上公布的两条(不全)所谓“孔子论诗”的楚简。我对所谓“孔子”是否就一定是“卜子”有点疑问,打算在会议结束的那一天发表一点个人不成熟的意见,由于会上希望发言的学者较多,又多是讨论哲学方面的问题,故未发言。会议结束前,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文字室主任林素清先生邀请我在她主持的《简帛研究座谈》栏目中发表意见,于是,我就将对这一问题的想法简要的传真给她(8月31日)。现在,大会要求出席会议的学者每人写一篇二千字左右的发言摘要,所以借此机会,将未能在大会发表的意见予以阐述。
见到的上博藏楚简所谓“孔子论诗”中的“孔子”,主要有两种写法:一作,一作。而楚简中出现的“孔子”作(《孔子闲居》),楚金文孔作(王孙诰钟)。、与及
区别比较明显。所以将、释为“孔子”,从文字构形方面考虑,可能有些困难。
如果将其释为“卜子”,卜子即卜商,字子夏,就是孔子的学生,相传《左传》及《诗》就是经他继承和传播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这一说法,言之成理,但有以下三点疑问:
1、郭店楚简《缁衣》简“卜筮也,其古之遗言与”之“卜”字作,与三体石经、《说文》古文卜作、形同,而与上述所谓“卜子”之卜有别。尽管甲骨、金文及古玺中有的卜字作卜,但以目前能见到的郭店楚简证上博藏楚简是最直接、最接近的材料。如是卜子,当作或。
2、若是子夏,上博书法馆宣传图册公布的楚简《孔子闲居》中已经出现其名,“(子)夏问于孔子,诗曰”云云(可参考《简帛研究》第三辑拙文《楚简续貂》),称子夏并不称“卜子”。
3、典籍中未见子夏单称“卜子”者。
因此,这两个字的释读还需仔细斟酌。我们怀疑,其可能既不是孔子,也不一定是卜子,而是另外一人,即“子上”,“上”字借用了“子”字的笔画,尤其是上列“子”字作横笔者更为明显。这种借笔,楚简中常见。如:
郭店简“之所”作,之字下笔与所字上笔相互借用
郭店简“君子”作,君下口与子形上部形近而相互借用
九店楚简“上下”作,上下一笔与下上一笔相互借用
子上是孔子的曾孙,是著名学者子思的儿子。有关他的记载,见于《礼记·檀弓》:“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云云。郑注:“子上,孔子曾孙,子思伋之子,名白。”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生白,字子上,年四十七。”
先秦时期,专门论诗的学人著作虽未能流传下来,但不能说没有,也不能将诗的流传仅归功于子夏。当时评论诗的言论和征引诗的文句在诸如《左传录诸子言论的书籍中则随处可见,可以推想当时论诗还是很流行的。如孔子就是一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