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ppt

格式:ppt   大小:313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ppt

上传人:wz_198613 2018/4/14 文件大小:31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表现
1、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   (1)生产工具: 石器--青铜器—铁农具。灌溉-桔槔、翻车、筒车。播种-耧车。耕作-耦犁、犁壁(两汉)、曲辕犁(注意出现的朝代)
2)耕作技术: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3)农业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2、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1)商周时“五谷”已种植。
(2)两汉:西汉使者将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
(3)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从国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作用)
3、兴修水利
(1)夏商西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楚国芍陂,战国: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豹渠
(3)秦朝:开通灵渠和江南运河。(江南河开挖于春秋时的吴国,沟通苏州和扬州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灵渠是秦始皇伐南越时派史禄负责兴修,沟通了湘水和漓水。)
(4)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凡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5)隋朝:隋于605年开通大运河。
  (6)北宋:王安石变法:农田水利法推行,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7)元:开凿会通河(山东东平到临清)、通惠河(通州到大都),连接原有运河,即京杭大运河。

唐朝时期茶叶已成为普遍的饮料,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之典型。
元朝时,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
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作用)
(1)隋唐时期:江南的圩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2)明清:贫瘠荒滩与边疆地区的开发
(3)重要的发展区域:秦汉-关中地区,魏晋-三吴地区、成都平原,隋唐两宋-江东地区的苏湖地区,明清-两湖地区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二)发展原因
生产关系的调整
土地制度的变化
赋税制度的改革
休养生息、鼓励垦荒等政策
生产力水平进步
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
水利的兴修
土地资源的开发
政局的稳定和政府的促进、保护农业发展的政策
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鲜明特点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产业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农业生产的目的: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
(四)古代农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
局限:(1)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2)人地矛盾,阶级矛盾激化,成为社会动荡的因素。
(五)古代经济重心转移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为经济重心转移创造了条件;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