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
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社会集团的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前言说明,作者从没去过日本。美政府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将全美11万日裔美国人全部送往位于中西部的10个集中营里,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直至战争结束才解散,也正是这些日裔美国人为作者提供大量素材。
第一到四章
战国时期应仁之乱1467
源赖朝——源式家族首领。1192任命为世袭的终生军事首领,意味着他成为日本的专制“君主”,也标志着幕府时代的开始。
德川家康幕府建立1603 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上。
日本那些受落后等级制度束缚的民众快速转向一条崭新的道路,并一直坚持走了下来。
日本人的信条:一切各就其位。
国家只掌控象征国家统一和民族优越的那一种崇拜——国家神道受国家支持和管理,其变成了诸神时代以来日本历史和对“万世一系的统治者”天皇的崇拜。
神道的神社前总没有写鸟居门,其功能相同-将圣地与凡世隔开。
殖产兴业等改变了日本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的出发点和之后各阶段的正常顺序。日本一开始就兴办关键性重工业。
当日本政治需要有一个与其他领域中的等级制相匹配的财界贵族制时,他们就会为这些人建立战略性企业,挑选一批享有政治特权的商人家族,使他们“各就其位”,与其他等级相对立。
他们未认识到,自己心悦诚服地满足于各守其位的日本道德体系是无法让别的国家接纳的,其他国家没有这种道德体系。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恩——一个人尽力去承受负担,债务,重担。我受某人之恩,就等于我对某人负有义务。整个日本历史上,一个人生活中最终的恩主就是他视野内的最高上极,其人随着时代而变化,如今是天皇。这种恩债伦理观平稳运行,依赖于个人认识到自己背负的巨大的情债,履行其义务而没有太多怨言。非正式场合,日本人特别留意以防卷入“恩情”,受恩时不安“哦,真是过意不去。
”“羞愧难当。”我们珍视爱,仁慈,慷慨的价值,因为它们的给予是无条件的。但在日本,这种行为则是都有条件的,接受这类行为就会变成欠恩者。日本谚语所说的“天赋(一种不能达到的程度)慷慨,方敢受人之恩。”
报恩于万一
日本人崇拜的祖先只限于近祖,把孝道的义务仅限制在活着的人之间,家族成员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