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doc

格式:doc   大小:2,00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1557281760 2018/4/14 文件大小:1.9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一历史知识点整理.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016版新人教七年级下册历史考试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繁荣与开放。
2、结束了长达东汉后期以来300多年的政权分立的局面的是哪一朝代?
隋朝。
3、隋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贡献有哪些?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创立科举制。
4、唐朝前期在哪些方面有很大建树?
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5、唐朝由盛转衰始于哪一事件?
安史之乱。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导言
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论及的工程与帝王分别是什么?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2、隋朝有哪些建树?
统一南北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创立科举制。
隋的统一
3、南北朝最后一个朝代分别是哪一朝代?
陈朝、北周。
4、隋朝是哪一年由谁篡夺哪一政权建立的?都城在哪?
581年、杨坚(隋文帝)、北周、长安。
5、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及标志。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
6、隋统一有什么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7、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8、隋炀帝的贡献
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创立科举制。
开通大运河
9、隋朝大运河的历史地位。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隋唐时期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10、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11、隋朝大运河开通时的皇帝是谁?
隋炀帝。
12 ,开通大运河的时间?
从605年-610年(历时六年)
13、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两千多千米。
14、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分为哪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15、隋朝大运河连接哪五条河流?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6、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意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6、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标准是什么?
门第。
17、隋文帝对科举取士的贡献是什么?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18、科举制正式确立于何时,标志是什么?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
19、科举制的创立有何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20、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选官的标准不再是门第而是注重学识和才能。
21、科举制是怎样创立和完善的?
①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④武则天时,大力发展科举制,首创殿试制度。
隋朝的灭亡
22、隋朝第二代皇帝是谁,如何评价他?
隋炀帝、有所作为也是著名的暴君。
23、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4、隋炀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
25、隋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什么地区?
山东地区。
26、隋朝灭亡于何时,标志是什么?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导言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是何时?
唐朝。
2、唐朝前期出现了哪两个盛世局面?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谁?
武则天。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4、隋末在太原起兵的隋朝官僚是谁?
李渊。
5、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
李渊(唐高祖)、618年、长安。
6、唐朝第二代皇帝是谁,其年号是什么?
李世民(唐太宗)、贞观。
7、开创唐朝盛世局面的皇帝是谁?
唐太宗。
8、唐太宗的革新措施(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体现在哪些方面?或“贞观之治”局面怎样出现的?)
(1)主观方面: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任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敢于决断的杜如晦等。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