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宋词欣赏(苏轼与辛弃疾比较).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宋词欣赏(苏轼与辛弃疾比较).doc

上传人:zhangbing32159 2015/5/25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宋词欣赏(苏轼与辛弃疾比较).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
宋词欣赏(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宋词赏析——比较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和辛弃疾。大家都知道宋词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表现为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婉约派特点:婉转含蓄。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相比我还是更喜欢豪放派。在提到豪放派,不得说一下苏轼和辛弃疾这两人。对于他两的简历我就不用过多的介绍了。我们从初中就开始接触他们的词。在以前每次读到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以及辛弃疾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时,内心都充满感慨。
苏轼在词史上开创性地发展了豪放词,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了突破。辛弃疾则是继承了豪放的词风,他传奇般的个人经历和家国民族大义深深地影响着他对词的创作,形成了雄浑、慷慨的豪放风格。
两人都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词风有很大的异同。苏轼的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穷极变幻,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而且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辛弃疾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曾参加过抗金的义军。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他的词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正是他的不受重用,让他在豪放之外多出了一点杜甫似的沉郁和失意。
因为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而辛弃疾因国家和民族的仇恨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决定了他的词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格。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来看,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轼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而且自适的倾向;辛弃疾则以“枉了冲冠发”体现出自己毫无出世之意。苏轼的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辛弃疾的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
辛弃疾与苏轼词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辛词里,多出现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意象。"吴钩""旌旗""马上琵琶"等意象群在辛词中频繁出项,描写了一幅幅宏伟壮阔的军事景象,表现出激昂豪放的情怀。苏轼的词描写沙场的景象不是很多,写的往往是自己的所见所思,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有自嘲的,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有的是自勉的,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总之,苏轼的词中,自己的分量比辛弃疾的大了很多。而在辛弃疾的词中,国家的分量很重,仿佛他所有的词都是为了国家所作,生是国家人,死是国家鬼。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的豪迈的词句。而苏轼是一个文人,最多也就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虽也是顾及到了国家,但最终还是表现的是自己一人之景,与辛弃疾的宏大战争场面比起来,还是小了许多。因为他毕竟是个文人,写起这种词,肯定没有身经百战的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