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凡是细胞核发育不完全,仅有一个核物质高度集中地核区(叫拟核结构),不具核膜, 核物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没有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只有膜体系的不规则泡沫结构,不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微生物称为原核微生物。反之,凡是具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核膜(使细胞核与细胞质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特异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称为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微生物称为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的主要分类单位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微生物的命名按“双名法”命名,即属名+种名(+命名者等)
微生物的特点:1)形态多姿,结构简单2)个体微小,分布广泛3)种类繁多,代谢旺盛4)繁殖快速,易于培养5)容易变异,利于应用。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三种:球状、杆状、螺旋状,分别称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菌)。在自然界所存在的细菌中,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而螺旋菌最少。
球菌呈球形或椭球形,其大小以细胞直径表示,-。
杆菌呈杆状或圆柱形,其大小以宽度和长度表示。
螺旋菌的大小也是以长度和宽度表示,但螺旋菌的长度是菌体空间长度而不是他的真正长度,-,长度差异很大,约在5-15微米。
,脂类和蛋白质。
进行细菌染色的目的:细菌本身为无色透明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菌体与背景反差很小,不易看清菌体的形态和结构,所以通常要对细菌进行染色,以增加菌体和背景的反差,以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由于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约在2-5之间,原生质体带负电荷,易与阳离子染料相结合,因此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
细菌的染色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类:单染色法和复染色法。
革兰氏染色法为复染色法,是鉴别细菌的重要方法。主要步骤是: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酒精脱色,最后以复染液(沙黄或蕃红)复染。
细菌染色机理:G+细菌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高,脂类含量低,酒精脱色引起细胞壁肽聚糖层网状结构孔径缩小,到关闭,阻止复合物的进出,所以菌体成深紫色;G-细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层较薄,含量较少,脂类含量高,酒精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大,复合物被抽提出来,所以成红色。
细胞壁的生理功能:1)细胞壁具有保护作用,使细胞免遭外界损伤,维持细胞原装盒保持细胞的完整性;2)避免渗透压对细胞产生破坏作用;3)在营养代谢方面,是有效的分子筛;4)对于有鞭毛的细菌来说,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支点,支撑鞭毛的运动;5)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噬菌体的敏感性,均决定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
细胞膜作用:其上特殊的渗透酶和载体蛋白,选择性转运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及无机化合物、控制营养物质代谢产物进出细胞;转运电子和磷酸化作用(呼吸作用场所);排出水溶性的胞外酶将大分子化合物水解为简单化合物,摄入细胞内;生物合成作用。
细胞质中存在的各种颗粒状物质。大多属于贮藏的养料,即营养物质过剩的产物。
细菌的核位于细胞质内,为一絮状的核区。
核区内集中有与遗传变异密切相关的脱氧核糖核酸,称为染色质体或细菌染色体。
细菌的核携带遗传信息,其功能是决定遗传性状和传递遗传信息。
菌胶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