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论语》听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语》听后感.doc

上传人:mh900965 2018/4/18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语》听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语》听后感
一、《论语》简介
听了论语,对于以前思想中的零星的思想有了个系统的了解。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四书》。它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著作的总称。
其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录整理。《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二、《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论语》产生于春秋战国中后期的战频社会,在这个时候,孔子也因为仕途不得志而转而从教。由此也形成了孔子自己的独到的教育思想。从教育目标来看,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君子”,即拥有文、行、忠、信四种品质的人。
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要求学生少说多做,反对夸夸其谈,提倡“言必行,行必果”。孔子要求学生勇于承认并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他认为,“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对学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