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的意境
——浅析李白与苏轼诗之豪放意境之不同
作者:陈晓霞
自古至今,诗一直是文人雅士推崇及追求的,先秦时就已经告诉我们“诗者,志之所知也”。人们很早就借用诗来表达自己感情和想法,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抱负。欣赏者通过诗的背景及诗的意境来揣摩诗人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或人生理想。一首好的诗是通过它的意境体现出来的,诗人的人生抱负也是通过意境来体现出来。因此,一首诗的意境很重要。那么,何为诗的意境呢?
所谓诗的意境,是指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一种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享受。它的发展经过了先秦时的“意象论”、魏晋时的主情理论等,及一直到王国维的“意境论”,其中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深邃悠远的意韵美三个方面。其中情景交融还包括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式三种方式。大体比较广泛的意境的分类,将意境分为两类,既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形式。豪放派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简练精致的文字,激荡豪迈的情感,悲壮宏大的气势,在其中读者似乎都能找到一种属于自己心情,和读者有种心理上的契合。
意境中的豪放派是指它有悲壮宏大的意境美。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题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志向高远,力拔山河;就客体而言,具有较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壮美及崇高。但追其豪放派的渊源,豪放派是宋词的两大流派之一,主要以苏轼、欧阳修、辛弃疾为代表。豪放派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发豪放之先声。奠基阶段:北宋词人苏轼提倡写壮词,奠基阶段由此开始,当时只有少数的是人学写苏词。顶峰阶段:苏轼之后,经贺铸中转,豪放词派得以迅速发展。第四阶段为延续发展阶段。北宋豪放派的代表也是豪放派中最据代表的人是苏轼,苏东坡。但在北宋之前,唐代时,虽然李白的诗歌被称为是浪漫主义的诗歌,但其中就已经包含豪放的要素,李白的诗歌中尽显着浪漫的豪放,他的浪漫来自于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而苏轼的词虽然被很多人称为豪放,但在后期的创作中,豪放中有隐隐藏着一种哀痛和人生的无奈及惆怅。因此这两位大诗词家的豪放各不同。
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峰,这种前不见个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浪漫来自于他丰富的想象和豪放的气势,李白的想象可以使他“神游九天梦境”气势更是有如海雨天风,李白抒发感情的方式异常热烈奔放,但同时他的豪放里有着自然清新的元素,“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明月出天山,沧海云海间。”字句毫无华丽,毫无雕琢,浑然天成,朴素的字句融合在文章里,构成了动人的意境。在李白的诗歌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澎湃的激情,又可以领略到宏达美丽的景象。李白在浪漫中透出豪放。例如《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点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的题目似乎已经交代了有关“难”的程度,但在整篇的诗中,是人并没有告诉读者路有多么的难,开篇就“斗酒十千”彰显了是人豪迈的气质和放荡不羁的性格,是人在最久的兴头上拔剑四顾,才知道行路难,自问道:“多歧路,今安在?”,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