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课程内容选择是具有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取向课程观认为: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为了适应发展,语文课程内容理应符合、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致力于培养一个有时代气息的新青年。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也与时俱进,而现当代文本恰好符合这一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文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当下社会生活。如必修三中选取的费孝通的《美美与共》,必修五选取的杨焕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等。这些文章具有前沿性,极大地提升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当然,文学作品中的“当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当下生活现实的关注,同时努力展现特殊历史时期下的时代特点。如必修三选取的老舍的散文《想北平》。文章通过写北平与巴黎的对比,表露出他对北平的挚爱,主旨浅显易懂,然而,真要让学生体会老舍那份含而不露的深沉的爱,还需引导其把握时代气息——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真切体会到国难当头时一个海外游子的忧心如焚。这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等。这些文本努力让学生站在“史”和“实”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发展脉络,体味文学作品强大的时代气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语文是一门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的科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并最终运用到社会交流,这是基础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既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语文更应该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课程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综观苏教版必修系列教材,不难发现,教材选取突出文学性,摆脱了以往的简单说教,更不是政治观念的诠释,它是具有社会价值的精神产品。相对于初中课本而言,高中课本内容丰富,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对小人物命运的深深同情,如必修二中鲁迅的《祝福》,必修三中杨绛的《老王》;有对故土的怀念,对乡风民情的眷恋,如必修一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老舍的《想北平》;有的是对生命苦难意识的礼赞,如必修二中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的是对人性的探索,寻求生命的返璞归真,如必修二中沈从文的《边城》,必修四中曹禺的《雷雨》;还有的是对祖国山川的热情歌颂,流露出炽热的爱国情怀,如必修三中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这些选材内容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充满了对自然的探索、对社会的发问、对人性的认识,饱含了作家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走出狭窄的校园,主动地关注社会和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丰富的人文意识,在面对不同的人生际遇时会自发生成一些理性的思考。当然,苏教版的选文不仅体现丰富的人文性,在编排上也有意识地凸显人文情怀。总之,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作者观点,所传达出的社会理想对培养健全的人格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语文教材的编选提出了“文质兼美”的标准。新课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