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弊端的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民办高校建校的时间较短,学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弊端。
。制度等同于管理,管理人员把制度看成管理学生的绝对标准和唯一可以依靠的手段。其实,仅凭制度不能很好的进行管理,可能还会激发了青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为了学校风平浪静,减轻责任,某些院校实行全方位家长式管理,辅导员每天不停进行查询、跟踪、监督,一出问题马上通知家长,家长再责备学生。这样下来导致大多学生出现低落、紧张、疑惑、少动、易激怒、易退缩等负性情绪,对现实失去信心,对未来态度消极,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出现问题。
。管理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按制度对学生的行为的给予是否扣分,并与其评优评先直接挂钩或做出相应的处分,让学生感觉管理人员专挑自己的错误和不足。而对于一些不合情理的扣分,学生们无从申诉。这样,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无形中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了祸根。
。普遍认为,学生的管理制度越多,执行越严格,学生越听话。对学生实行一刀切式的管理。因此,出现了仅仅凭成绩评奖学金、助学金等。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后进的学生完全没有任何希望获得奖励,这可能会造成身心甚至人格的严重伤害,同时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形成恶性循环。
二、关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
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以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90后的大学生。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担负强大的压力,甚至失去了自主意识。教育过程中,若只是对制度的强制灌输,学生对制度没有认同,制度不能与学生的自我积极性有机的结合,这样就容易引起个体的人格混乱,使个体对制度产生某种心灵或身体潜意识地排斥。因此,我们的管理制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实现教育的最高价值。当然,自主性决不等同于随意性,在体现个体自我意识的同时,还要遵守一种为人们所能接纳的纪律和公德。作为教育工作者,制定规章制度要把握住学生的生理特点,注重对民办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使学生愿意遵从各项制度,明白执行规章制度利己又利他。多用正面教育进行激励和疏导,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进纪律管理模式,使纪律由“控制性压力”转向“发展性压力”,把制度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纪律的约束下,“无拘无束”,保持最佳心态,体现自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应奉行民主的原则,绝不能因为他是干部或后进生而使天平失衡,更不能因固守“师道尊严”,忽视或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应时刻将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主体,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管理者,重点解决学生所关心关注的问题。民主程度越高,规章制度也越能具体可行,学生才能心甘情愿的按规章制度办事。同时,管理制度应尊重理解学生,民办院校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学习成绩普遍不高,许多学生自信心不高。当发现外界对自身的评价不高时往往存在失落感,缺乏足够的积极性,所以在管理上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信任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