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药用植物学.doc

格式:doc   大小:15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药用植物学.doc

上传人:ainibubian1313 2018/4/27 文件大小:1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药用植物学.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编号

广东药学院
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申报书
课程名称药用植物学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
□专业主要课程□其它
申报类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
课程负责人严寒静
所属二级学院(盖章)
所属教研室
申报日期 2008 年 5 月 20 日
广东药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编号
理论
学时
实践
学时
层次
本/专
授课专业(方向)
授课年度
C0601101
32
31
本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第二学年
C0601051
32
31
本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
第二学年
C0601013
40
32
本科
中药学
第二学年
C0601012
50
40
本科
中药学(中药分析鉴定方向)
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第二学年
C0601015
39
24
专科
中药学(专科)
第二学年
C060101732
36
18
本科
药学
第二学年
1-1课程的目标定位
课程定位及建设目标
课程定位: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植物生理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栽培学及生药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等后续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建设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本科教学改革。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具体如下:
1 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改中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兼顾知识的完整性,把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重视实验课,对实验的内容作重新调整,完善药用植物学实验讲义,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熟悉工具书的使用。
2 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抓好充实和完善的药用植物学教学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在初步建立药用植物学教学数据库以后,要继续把相关的资料补充进数据库,同时建立模式药用植物实验的录像教学片。以及编写适用于实****基地的野外实****指导,建立实****基地的药用植物图库网页。在建立立体化的药用植物学教学体系上作更多的工作。
3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在植物形态解剖、被子植物系统分类实验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分别开放实验室。在完成根、茎、叶的器官结构的学****之后,连续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己采集植物材料,徒手切片、制片、观察,训练徒手切片和制片技术,加深对根、茎、叶、花、果实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认识和了解。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对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主动自觉地学,在有限的课时中掌握终身的学****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挑选的代表药用植物分类群进行深入讲授,在实验实践中抓住关键问题,用多媒体的手段展示植物的结构,解析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促而不是逼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教师要我学为我自己要学。为此,我们将继续探索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5 优化和充实教学队伍,保证教学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目前已有的教学队伍无论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都比较合理,因此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首先是要培养既能讲授理论课,也能指导实践课的教师。我们将分步走,把药用植物学的内容分为植物形态解剖和药用植物分类二部分,每一部分安排一个青年教师作为主攻的方向,通过个人自学,外出进修,参加教学会议,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特别要在教学实践中,在学生的诘难中带着问题学****来提高自己;一段时间后再轮换到下一部分,最后达到通讲整门课程的目标;其次是鼓励教师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第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资源库,并且让年青教师在其中发挥主要的作用,这些资源库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头。建立完善的资源库后,也将帮助年青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第四是鼓励青年教师勇于探索和试验,把药用植物学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总结下来,写成教学论文。

1-2教育思想观念
课程教育思想观念
本课程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注重课内课外结合,将课程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验、实****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